贵溪市贵冶社区有个“行走的110”
基层工作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难的是日复一日地坚守、满怀真情地投入。
作者 | 俞俏君
题图 | 翁红华看望社区老人
在贵溪市贵冶社区翁红华的“百姓说事”调解室,一张长桌、几把椅子、一壶永远温热的茶,构成了社区的“解忧驿站”。
在2023年贵溪市公安局施行“50强基工程”之际,56岁的老民警翁红华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从贵溪市看守所副所长岗位转岗至贵冶社区担任民警,开展社区警务与调解工作。
他是“铜城义警”,在治安防控中发挥“党员包片”作用,实现社区连续两年刑事、治安案件“零发案”;他是“百姓说事”调解室负责人,两年多来成功调解邻里矛盾纠纷120余起,缔造了多起“邻里佳话”。
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获评2024年江西“最美基层民警”称号……荣誉化作翁红华服务一方百姓的注脚,也成为社区里“行走的110”的“金口碑”。

翁红华在“百姓说事”调解室调解纠纷。
邻里纠纷的“终结者”
在贵冶社区这片59栋楼、2531户的天地里,翁红华每天走家串户,观察社区的每个角落,倾听社区居民的声音。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其中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最令人头疼。能不能有效调解纠纷、把矛盾消除在最前端,既关系到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也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
贵冶社区是个典型的企业职工社区,人口密集、公共空间狭小、配套设施陈旧,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纠纷时有发生。
翁红华深知,要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社区,传统的管理方式已很难奏效。为了防止“小矛盾”变“大问题”,翁红华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摸索出“一壶茶”调解法:通过一壶茶喝七杯,将复杂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融入充满温情的喝茶聊天过程中,实现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第一杯以茶暖人心,稳定情绪;第二杯以茶说人生,以情感人;第三杯以茶述纠纷,辨别真相;第四杯以茶找支点,共同讲事实;第五杯以茶举事例,以事讲理;第六杯以茶置梯子,着手解决实质性问题;第七杯以茶达协议,确保纠纷调解成功。
社区的梁女士暑假期间带着子女外出旅游,享受了一段难得的亲子时光。然而当她回到家中,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家里的木地板和家具被楼上的渗水严重损坏。愤怒的她决定上楼找邻居理论,但索赔的过程并不顺利,双方陷入僵局。
翁红华和社区干部闻讯赶来,实地调查了渗水的情况,然后耐心地与双方进行沟通,未能达成共识。但翁红华并未放弃,他邀请双方来到社区“百姓说事”调解室。
在这里,茶香四溢,环境温馨,气氛比之前缓和了许多。在2个多小时的调解过程中,每到关键节点,翁红华总会习惯性地说一句“喝口茶,缓一缓,慢慢说”。于是,彼此间火药味渐渐消失,继而相互理解,自省、释怀。最终,双方在调解室握手言和,达成了满意的调解协议。
邻里间因琐事引发纠纷时,翁红华总是第一时间出现。自2023年6月到社区警务室工作以来,翁红华通过“一壶茶调解法”共化解矛盾纠纷120多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回访满意度达100%。

翁红华在社区给居民做宣传。
117位高龄老人的“守护者”
贵冶社区常住人口7260余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就有117名。独居、病重、失独老人占比超六成。翁红华发现,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连买药、就医这样的基本需求都难以自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物质帮助,而是有人记着、有人管着。”他说。
为此,翁红华用三个月时间走遍社区每个角落,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慢性病类型、用药记录、紧急联系人……翁红华的本子上,写满了细节。
社区居民刘大爷患有阿尔默海茨症,三天两头往外走,一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人为此伤透了神。
自从翁红华来到社区,在一次次走访和寻找刘大爷的过程中,刘大爷对眼前这个“小翁”和他所在的警务室渐渐熟络起来,以致大多数情况下他即使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能准确地找到警务室,找到“小翁”,再由翁红华将他平安送回家中。
“翁警官的手机24小时为我们开机。”2023年冬天,独居老人姚大叔突发高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翁红华打电话。翁红华立即赶到,将老人送往医院,并陪护在病床前。
姚大叔说:“小翁真是比亲儿子还亲!”每天下班后,翁红华总会绕道去几位老人家坐坐,带上老人爱吃的点心。“他不是在做工作,是在尽孝心。”社区党委书记应丽莉感慨。
“老人家,我背你过去”“有什么事跟我说,我来帮你解决”……这些是翁红华常说的话、常做的事。在他眼里,社区居民既是他的服务对象,更是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群众有困难,比他自己遇到困难还要着急。

执勤中的翁红华(中)。 刘永华/摄
社区里“行走的110”
2023年6月,翁红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花园派出所,担任贵冶社区警务室民警。问到为什么回来?翁红华说:“这里是我的家,有我的亲人、几十年的老街坊老邻居,更是我警察生涯开始的地方。回到这里,像游子归家。”
翁红华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街坊们看到,自己还是当年那个真诚热情、充满干劲的“小翁”。
回来后,翁红华第一件事就是用最短时间重新“丈量”社区。去年一年,他走遍了辖区59栋楼2531户人家,手机里存了2000多个群众电话;同时组建70余人的“铜城义警”队伍,无论是晨曦微露的护校时分,还是华灯初上的夜巡时刻,翁红华带队出发,从未间断,成为社区里“行走的110”。
他像一颗牢牢铆在岗位上的螺丝钉,从未请过一次假,从未缺席过一班岗。他的警服沾满街巷尘土,电话24小时开机,脚步不停。不少居民感慨:“翁警官的手机号就是社区‘110’,随叫随到。”翁红华到社区工作以来,辖区连续两年“零发案”,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如今,翁红华身兼数职:既是社区民警,又是党委副书记;既要带“铜城义警”巡逻队,还担任贵溪四中法制副校长。
这些身份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他把警务室当作服务群众的舞台,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把巡逻队当作守护平安的“警卫连”,更把社区里的每一位老人和孩子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关爱。
警务室的灯,每晚亮到十点后。这盏灯,是翁红华无声的承诺:灯亮着,我就在岗;我在岗,就能为群众排忧解难。
基层工作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难的是日复一日地坚守、满怀真情地投入。当被问及这些年的经验时,“没有其他诀窍,就是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天接着一天干。”翁红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