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千秋画 赤心无言自有声
晨雾尚未散尽的6月30日,三爪仑乡的山道上跃动着天蓝色的身影。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禾筑梦绿色发展倡导团的师生们肩扛生态米袋、手提油壶,沿着青苔斑驳的石阶蜿蜒而上。竹海深处的两处院落,即将展开一场跨越岁月的对话。

半坡炊烟暖:米面油里的岁月温情
山腰处三间黛瓦老屋前,老党员扶着门框眯眼张望。老人身着洗得透亮的布衫,右耳挂着助听器,沟壑纵横的脸上浮起笑意。“爷爷,这是咱们学校的心意!”队员们提高声调,将生态大米、挂面、油搬进堂屋。
“好...好...让你们费心了”老人枯枝般的手抚过米袋,对着队员们说道,队员们忙摆手搀老人入座,摆手表示这是应该的,随后大家默契分工,主动帮老人打扫地面,清扫蛛网,擦拭桌面,折叠衣物,围坐在八仙桌前聊着近况,这时队员们才知道这位老党员有着87岁高龄,50多岁的党龄。
青山证初心:无声处的精神接力
古樟虬枝如龙蟠,村史馆前的石阶沁着凉意,头发泛白的魏爷爷端坐藤椅,胸前别着新换的党徽。待师生围坐木凳请,他缓缓开口表示这故事还从他奶奶口中得知,那时他还小。
1935年,龚元茂同志下山筹集粮时,因为被敌人发现,加上腿部重伤,不幸被捕,被捕后即使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依旧不肯松口,咬碎半颗牙齿咽下机密,魏爷爷的声音陡然沉痛:“最后时刻,敌人失去耐心剖开他的胸膛...”

满院寂静中,竹涛声涌进展馆,团队成员们默默无言,目光暗淡。魏爷爷看着队员们笑道:“今天我特别高兴,看见你们队服上的徽标,就像看见当年的元茂同志,身上总是散发着希望。”当微风拂过院角新栽的竹苗,那沙沙声响仿佛烈士未尽的低语。
日头偏西时,老人蹒跚至院角的竹丛,掰下根新竹递给学生:“元茂牺牲那年,我在山脚栽了片竹林。”竹节断面渗出清露,恰似他湿润的眼眶,“他说过,每根竹子都是守江山的兵。”
团队指导教师李星展开三爪仑卫星图,在地图上标出翠绿图钉:“您看,当年烈士守护的荒山,现在建成了绿色能源基地。”学生们将新采的竹枝编成相框,嵌入学堂生态茶园的全景照。魏爷爷戴上老花镜细看,忽然轻拍相框:“这茶园,我栽过苗!”

返程的山道上,队员手上的空米袋沙沙作响。回头望去——魏爷爷在炊烟中挥手的身影,在暮色里叠化成青山的轮廓。这一刻他们懂得:半坡院落里升起的烟火气,是红色江山最温暖的延续,山上的竹林,是绿色发展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当月光浸透三爪仑的千峰翠竹,那新竹挣破冻土的声声脆响,便是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最铿锵的回音——有些信仰,终将在岁月的土壤里长成支撑苍穹的竹林。
(作者:邵国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