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江西】双胞胎集团的千亿跃迁密码

2025-07-21 18:06 阅读
全球赣商网

开栏语

赣鄱大地,千年文脉绵延不息;红土沃壤,创新活力澎湃涌动。

在这片红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是人,最珍贵的宝藏是扎根红土的坚守,是心向远方的热望,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宝藏江西》栏目已正式启航,跟随我们的笔触与镜头,一起翻开“江西宝藏”,从智能制造的车间到云雾缭绕的茶山,从科技先锋的实验室到非遗传承的工坊,栏目组将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走近创新创业先锋、探访山水人文胜境,丈量这片16.69万平方公里的热土,解码新时代江西的发展密码与人文脉象。

在进贤泉岭的七层立体养猪场,巡检机器人穿梭栏舍,饲喂器精准投料,死猪无害化处理全自动完成……监控大屏上,生猪的数据实时滚动,这些数据将在数毫秒内同步至双胞胎集团总部,与全球900余家子公司的生产、仓储、物流信息无缝衔接。

从1998年40万元起家,到2024年营收超千亿,双胞胎用26年完成从“禽料小厂”到“全球猪料冠军”的跃迁。

近日,笔者走进双胞胎集团,探寻其背后的创新密码,看这家赣企如何以科技为舟、人才为舵,推动传统农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跃升。

 

产业跃迁 从禽料小厂到全球冠军

“双胞胎成名于猪、成长于猪、成功于猪。”双胞胎集团总部大楼展厅序言墙上创始人鲍洪星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双胞胎集团的发展轨迹。

从1998年主营禽料的小厂起步,鲍洪星敏锐捕捉到猪料的巨大潜力,2002年果断转型并投入重金研发,次年推出的由两个单颗粒饲料巧妙连接在一起的“双胞胎”饲料一炮而红,由此开启高速增长通道,双胞胎集团也因此得名。

 

在饲料行业确立领先优势后,2017年双胞胎集团开启全产业链布局,向上游延伸至粮食贸易,向下游拓展养殖、动保、屠宰和肉食品深加工等业务。凭借“公司+农户”的生猪育肥模式,带动8000余户养殖户,实现年生猪出栏量突破1000万头。

如今,双胞胎已成功构建起集育种、饲料、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江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 破解行业“卡脖子”问题

“让每位家人吃上放心猪肉”,这句承诺的背后,是双胞胎集团数十年如一日的科技深耕。

双胞胎集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对低蛋白饲料进行氨基酸检测——这套自主研发的“低蛋白日粮”技术从根源上减少了对大豆等高蛋白原料的依赖。其带来的综合效益显著:每年可节约豆粕100万吨、玉米560万吨,减少氮排放19.5万吨,既为养殖端持续降本增效,又有效缓解环境压力,为饲料产业的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如果说“低蛋白日粮”技术解决了行业“卡脖子”问题,那么数字化转型则为整个产业链装上了高效运转的“智慧引擎”。

通过全面打造“智能化、数智化、园区化、现代化”的“四化”发展新格局,双胞胎集团实现质的飞跃——生产效率提升50%,产品合格率达到99.98%,人均效能增长45%,为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数字化标杆。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人才驱动 科研团队协同攻坚

 

科技突破的背后,是一支由150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的“智囊团”在持续攻坚。双胞胎集团研发中心负责人介绍,集团每年投入6亿元研发资金,构建起以2位院士领衔、30位博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20余所知名院校深度联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在遗传育种、饲料研发、非瘟防控等核心领域展开协同攻关。

坚实的科研平台为创新提供了沃土。双胞胎集团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星创天地等高水平研发载体,并成立双胞胎研究院,全面布局智能养猪、疾病防控、饲料营养、生物工程技术等七大研究方向,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科研矩阵。强大的团队与平台支撑,催生出丰硕的技术成果:集团累计获得发明专利72项,饲料研发成果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彰显出在农牧科技领域的领先实力。

 

站在千亿营收的新起点,双胞胎集团的蓝图已然绘就。如今,这家从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正带着“让家人吃上放心肉”的初心,在科技与人才的赋能下,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稳步前行。(文/蔡燕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