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在乎赣鄱山水之间

2025-07-05 17:41 阅读
江西风景独好

落笔千钧处,自有山河万千。

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中,欧阳修是熠熠生辉的一颗。他诗、文、词、史、政皆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巨擘。我们或许因《醉翁亭记》初识他,但那不过是他万卷风华中的一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出身江西庐陵,自幼家贫,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至今仍在世人之间传诵。他从布衣寒士起步,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一生驰骋庙堂、笔耕文苑。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是宋词开风气之先;是疑经辨古之先驱,也是“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正史的作者。

他曾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一文中写道:“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士人的理想。身在尘世,却常以山水自居,行于庙堂,而心怀清欢。他用一生,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色。

那时他还年幼,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用荻草在地上教他识字——画荻教子的故事,成了千年传颂的图景。一个孤儿的命运,起于一根荻草,一如他日后在政局中对文化与人心的扶持,总是从微小处落笔,笔端却有千钧之力。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中流砥柱。他的名气往往与“文坛宗主”相连,不止于文章,他还是一位荐贤的人才挖掘机,一位心怀大义的政坛伯乐,朋友圈影响力辐射整个北宋。

或许是因为两次落榜,直到第三次科考才高中进士的经历,欧阳修深深理解天下学子的求学科考之路,所以他外出随身携带数十张空白拜帖,每当听到某个陌生人备受赞誉,就会打听此人的住址,递交拜帖,然后前去拜访。若确定某人极具潜力,就会把这位新人举荐给能够提供帮助之人。欧阳修用这种方式帮助了整整一代年轻才子。

秦观曾这样评价欧阳修对年轻学子的影响力:“惟我文忠,一世之师……如天有斗,如岁有春,四方以正,万物为新”,这种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在他举荐的学子中,司马光、吕公著作为旧党的领袖,曾位居宰辅,苏轼、苏辙曾主宰政坛,王安石、吕惠卿作为新法的主导者,政治分量举足轻重,而司马光作为王安石变法坚定的反对者,更成为北宋后期政坛的重要力量。

欧阳修一生不乏跌宕。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女丧好友,一生都在被诋毁、被误解。宦海沉浮,几番流转,但无论身在朝堂抑或贬谪之地,诗文始终是他精神的隐居地。他撰写编著位列二十四史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发起古文运动,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等名流千古的诗篇,成为能诗、能词、能文,能为史学,能为经学,能为文学批评,能为金石之学的顶尖人物。

提及文学成就,欧阳修的学生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顾随《驼庵词话》卷五云:“宋代之文、诗、词,皆奠自六一,文改骈为散,诗清新,词开苏、辛……欧则奠定宋词之基础。盖以文学不朽论之,欧之作在词,不在诗文。”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戏答元珍》)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这些诗句,多写情意,情真意切。摒弃了宋初流行的“隐晦、矫揉造作与充满暗示”,以最寻常的字句,写最深情的回望——真挚的感情、深沉的思考、壮阔的景色,简单而悠远。这种将人生况味写入风景的笔法,正是欧阳修词的韵味所在。

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词的另一面:写闺怨,却婉转动人,空灵深远。细雨、斜风、乱红,皆化为情绪的载体,而“花不语”一句,将所有寂寞与无奈寄于物象之上,深得词的精妙。

词对欧阳修而言,更像是闲暇时的随性抒怀,是官场之外的生活侧影与情感片羽。在这些词作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更立体的欧阳修。他不再是那位因言获罪、力主新政的贤臣,也不是以文名世、主持文坛的“六一先生”,而是一位能在静夜中听风赏月、品酒赋词的文人。他以词为舟,驶离尘世的喧嚣,也为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开辟了词的宽广天地。

欧阳修的文字,总带着山水的悠然与温润。他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世艰”,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那些平常语汇中流出的意境,或旷达,或深情,赋予了生活一种诗意的尊严。他的风骨不张扬,却自成风景。

这份不动声色的气质,并非天赋所得,而是一路走来,与山川风物、人生经历相互砥砺的结果。江西,正是他精神底色的源头。童年在庐陵度过,那是他人生最初的天地。家境贫寒,母亲“画荻教子”,一笔一画间,他学会了耐性与坚韧,也在江西水乡的清幽里,养成了日后安静思辨的气质。那是山水涵养的起点,也是人格成形的根基。

仕途中,他几度被贬,却从未消沉。他能以山水自娱,以民风自乐,“太守宴也,宾主尽欢”,写的是宴饮,更是自得。他写《泷冈阡表》,情至深处而文不哀伤,字字哀婉而语自清明。他说“吾文章为世所推,不自谓过人”,文章卓然,而人不倨傲,正是欧阳修人格的注脚。

他的文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有温度,正在于他不写空洞辞藻,而是写人的境地与感悟。他将山水写进日常,将情意藏入景色。他的笔像江南的水,澄澈、柔韧,不失力量;他的人像江西的山,温厚、沉静,自有其形。

他的风骨,他的从容,皆是江西山水的回响。

今日,不妨循着欧阳修走一程,去江南西道看青山绿水,邂逅“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的诗情画意……去感受,真正的风骨不是拒绝低谷,而是懂得如何在四季流转中安放自己。那时,或许你会蓦然懂得,何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