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为负责者负责,让实干者无忧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淮安市清江浦区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在项目缺少部分技术指标的情况下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违反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十二条之规定,但鉴于该同志出于公心、为企业着想,敢于担当作为,决定对其予以容错免责,并晋升为三级主任科员。
让实干者无忧,为负责者负责。谢某某的激励晋升,让更多干部内心有底气,这种“纠错不纠人”的治理理念,有效破解干部“怕担责”的心理枷锁,推动干部从“怕担责”向“勇担当”转变,必将让更多干部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
实践中,一些干部面临“未知可否”的抉择时,常被“多干多错”的顾虑缠绕。于是“爱惜羽毛”者众,宁做“佛系干部”也不愿当“排头兵”;“按惯例办”成为万能盾牌,哪怕“慢半拍”耽误发展也心安理得。这种“怕摔碗就不洗碗”的“鸵鸟心态”,无异于改革深水区中的无形枷锁。
干事创业总是有风险的,没有谁可以拍着胸脯“打包票”,保证每一项工作都“零失误”。谢某某面对项目技术指标缺项,创新提出分步容缺审批方案,为企业抢回3个月宝贵时间,节省成本200余万元。这绝不是对违规的纵容,企业事后及时补正材料,经组织深入调查,谢某某全程无私利掺杂,并决定晋升他为三级主任科员。这起典型案例比嘴上说“激励担当”更有力量,传递出鲜明导向:容错不纵错,就是要为干事者“兜住底”“撑住腰”。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第十七条早已为先行先试者打开了政策之窗:“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可以不予问责或者免予问责。容错机制正是化解“洗碗越多摔碗越多”顾虑的制度性“救生圈”。当干部在无人区探索时,这份保障能使其免于苛责的漩涡,保持向上向前的勇气。
容错免责的最终意义,在于激励实干者卸下包袱、迈开步子。淮安市清江浦区对谢某某的晋升决定,正是组织对“担当作为”最有力的“背书”,向广大干部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只要一心为公、奋力作为、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组织就做你坚实的后盾。
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无人区,难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需要大胆创新的地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需要运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敢为、善为、有为”在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激励他们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李 伟)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