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工地大叔”刘诗利的故事就像一道微光

2025-07-03 19:3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工地大叔参加新书分享会”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来自河南濮阳年近六旬的建筑工人刘诗利衣着朴素,笑容羞赧,背着大包小包默默聆听。一边搬钢筋水泥扛得起生活,一边用书香浸润人生,很多人被这一幕感动,有网友评价“尊重和热爱令人感动”,还有网友说“笑容背后是向往诗意的灵魂”。

  58岁的河南农民工刘诗利,在北京建筑工地从事钢筋捆扎、混凝土浇筑等重体力劳动,日均工作14小时、收入两三百元。汗水浸透的工装与磨损的手掌,是他与生存博弈的日常写照。然而,他又是一个现代化城市里钢铁丛林中的阅读者,多次骑行2小时、跨越30公里前往北京图书大厦读书。这份在尘土飞扬中坚守的“阅读自觉”,恰是对世间喧嚣最沉静的回应。这份对阅读纯粹的热爱,正是我们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生动注脚。

  刘诗利说“读书是我内心的需要”。在心田里植下阅读的种子,总是在栉风沐雨后的某个时刻发芽生长。刘诗利曾任乡村民办教师,阅读习惯伴随至今。工地午休间隙、收工后的夜晚,在盛夏高温与钢筋碰撞的浮躁中,书籍为他构筑了“清凉世界”,书店成为他的“精神驿站”。农业技术类书籍提升谋生的技能、诗歌文学类书籍滋养疲惫的心灵、工具书填补知识断层。中国知名公益人、作家陈行甲对“工地大叔”热情拥抱并赠书题签,相约“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

  在“工地大叔”受到高度赞誉的同时,也有不同声音传来。有人质疑“农民工哪有时间读书”,有人嘲讽“建筑工人读陈行甲是附庸风雅”,更有人批判赠书行为“消费底层苦难”。这些人既不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至理名言出于何人,更不知道“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诚心规劝源自何处。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更不能妄自尊大地诋毁他人。央视与《人民日报》随即发声力挺,强调“阅读从不辜负认真活着的人”,呼吁社会尊重普通人精神追求的权利,人民日报出版社赠书给刘诗利,并送上诚挚的祝福。

  从东莞图书馆留言的吴桂春,到田间写诗的“沂蒙二姐”,再到深圳街头弹钢琴的易群林……“刘诗利”们的故事就像一道微光,散发着质朴的浪漫,鼓舞更多为生活奔波的人用读书汲取前行的力量。对精神滋养的本能渴求,无关身份与年龄。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对人生的别样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感动于“汗水里流淌的书香”,更需要思考如何为劳动者创造阅读空间。比如,在车间休息区、茶水间等区域设置开放式书架或智能借阅柜,打造“转角遇见书”的微型阅读角,便于劳动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为建筑工地、工业园区增设防雨防晒的户外听书角,配备扫码即听的语音书库,服务流动性强的劳动者群体;在“爱心驿站”、商场街角等公共服务点嵌入图书角……阅读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劳动者精神休憩与能力提升的枢纽。

  最是书香能致远。向所有像刘诗利大叔一样热爱阅读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书籍能跨越山海、连接心灵,为每一位在平凡生活中努力拼搏的人点亮一盏奋斗明灯,增添一份前行力量。

  (王同文 许华凌)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