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探药博 识本草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 洪文龙)7月1日,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暑期大思政“寻樟韵”药都探迹实践队走进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探寻中医药文化根脉之旅,在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队员们穿梭于丰富多样的药材标本与古老技艺展示之间,深入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挖掘其视觉、理念、故事和应用价值,为中医药文创设计、数字产品开发积累前期素材。
一馆藏万象,识地道本草精华
步入展厅,实践队员们被浩瀚的中药世界所震撼。从直径超过一米的巨型灵芝,到被誉为“补气圣药”的两米长黄芪;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水牛角,到能滋阴强阳的六十年鳖甲,森林、沙漠、湖泊、海洋等各生态区域的代表性药材标本生动地铺陈开来。

博物馆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解说,揭开了药材的奥秘:“灵芝并非越老越好,3至5年的功效最佳”“在樟树道地药材‘三子一壳一皮一草’中,清江枳壳的优质成分在全国遥遥领先”……队员们认真记录,在黄栀子、九牛草等本土珍品前驻足良久,深刻领悟到“药聚八方”的包容性与“精益求精”的甄选智慧。
匠心承古法,悟炮制技艺神韵
传统炮制工艺展示让队员们赞叹不已!“白芍飞上天”绝技——药工刀法如行云流水,将白芍切得薄如蝉翼,片片能穿针引线,这项技艺曾刷新吉尼斯纪录并在央视亮相。

水泛丸,见匠心——药粉在雕版孔洞中经过万次刷水滚摇,最终形成细小药丸,1小时可制作万余粒。队员们观看了“水泛丸”的制作技艺,从中体悟到用双手赋予药材生命韵律的东方智慧。
“焖润药材是徒弟,润透药材是师傅”“九蒸九晒减毒性”,炮制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智慧与“传方不传量”的中医哲学,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药炮制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背后的严谨与匠心。
产业映未来,担文化传承使命
展厅内,樟树药商纵横四方的历史图谱与药交会盛况影像,生动勾勒出“江南药都”的繁荣脉络。

队员们了解到,樟树凭借万亩枳壳、栀子等种植基地,积极推动濒危药材九牛草的人工培育,成功将古老药都融入现代产业链。
当《中国药都之歌》的旋律悠然响起,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代的创新力在馆内交织回荡,令人心潮澎湃。
博物馆内珍藏的200余年历史的老药柜、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白芍切制技艺,以及“药都之歌”的悠扬旋律,共同勾勒出樟树作为“中国药都”的深厚文化脉络。
从辨识药材真伪的“眼观、鼻嗅、耳听”之法,到体悟“药各有性,知而用之”的辩证思维,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寻樟韵”药都探迹实践队将以各类珍贵药材和中医药文化为原型,精心打造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时尚韵味的文创产品。运用数字技术,设计生动立体的“中药材IP形象”,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新载体,助力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