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别让“悦己”变“虐己”

2025-07-02 20:35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早上,点一杯香浓的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午休,逛商场看到新款潮玩毫不犹豫送自己一个……如今,“悦己消费”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需求。然而,一味上头的“悦己消费”不仅让很多年轻人成了“月光族”,而且冲动消费后还产生了“虐己”般的内心焦虑。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愈发丰富的社会图景中,不少人会将消费品诉诸自身,进行“身份确认”,并通过不同的体验为个体的存在赋予更多的意义,“悦己型消费”由此而产生。这种以取悦自己为目的的消费行为,将自己喜欢和自我愉悦的消费意愿放在首位。

  毋庸置疑,“悦己型消费”对市场和对消费者都有诸多益处,其所带来的消费结构优化也会促进经济结构改善,使人们获得幸福感,提高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然而,真正的“悦己”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笃定与满足,而非简单的“就是花钱买快乐”的虚幻表象。

  当一味追求购买产生的情绪价值,而忽视物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时,自然容易陷入情绪消费的陷阱。拆开包装时的期待感,拥有“同款”时的归属感,晒在社交平台上的满足感……这些情绪的打捞确实能够在某个瞬间点亮心情,驱散心灵上的尘埃,然而,这样的情绪价值往往是短暂的、易逝的,在一阵涟漪之后往往会归于平静。

  部分商家会利用人性追求及时享乐的弱点,把购买某产品带来的短暂愉悦感包装成“悦己”的行为。用“限量”制造稀缺感,用“联名”绑定情感记忆,用“盲盒”放大期待感,让很多人在情绪的裹挟下,把“暂时的愉悦”当成“长久的满足”,追求商家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悦己”,去进行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匹配的消费。

  你以为买到的是快乐吗?你以为情绪满足了吗?其实只是体验了商家编排好的“剧本”里的剧中人角色而已。最终的结果可能不仅没有满足自己、愉悦自己,反而留给自己的是永远也填不满的虚荣心和一张长长的信用卡账单。

  由“悦己”到“累己”,再到“虐己”……真实的自我隐身,真正的快乐走失,留下的无疑只剩“一地鸡毛”“两眼迷茫”。

  悦己的内核是“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何处,因而不会被窗外的光怪陆离所迷惑,更不会被街市的喧嚣鼓噪所裹挟。正因为有自己的价值笃定,有自己的清醒认知,才不会把消费当作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只有分清“我想要”和“我需要”,将商品的实用价值回归本位,才能在消费时少一些盲从,才能摆脱上瘾性消费,那份愉悦才会来得踏实又长久。

  毕竟,能真正取悦自己的,从不是某件冰冷的商品,而是对生活的掌控力,是与自我和解的坦诚,是在理性与热爱之间找到平衡的笃定。

  (樊树林)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