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免罚理由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国立法层面取得了重要突破,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打破了对未成年人犯法不执行拘留的既有惯例,规定14周岁至16周岁未成年人,一年内两次违法,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直接拘留,不执行拘留或者年龄不够的,送专门学校安排矫正教育。同时,对于校园欺凌的整治也升级了,殴打同学、侮辱同学、恐吓同学的行为,将受到依法处罚;学校对此不报告不处理的,也要被追责。这一立法突破,为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执行抓手。
法律修订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现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刑事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1526人,较上一年度上升4.3%。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未成年人将“年龄护身符”异化为犯罪许可证,在“知法犯法—免责逃脱—再次犯罪”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因此,严格立法、修订新法,保护无辜者权益不被侵犯,十分必要。
新法亮剑,首先斩向的是“教育缺位”这一推手。对家庭而言,治安管理处罚法新修订条款强化了家庭在未成年人教育管理中的责任。中国犯罪学学会数据显示,97%的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家庭因素。监护人以“他还是个孩子”袒护失范行为,“放任不管、教而不当”,本质上是在纵容罪恶的种子生根发芽。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家庭教育责任从道德劝诫升格为法律义务,让“依法带娃”成为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对学校而言,校园欺凌入法,必将激活相关责任链条。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殴打、侮辱、恐吓等欺凌行为明确定性为违法,公安机关必须出手。更关键的是责任倒逼机制:学校隐瞒不报或处置不力将被追责。
“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免罚理由,更不该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我们不希望任何未成年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也盼望他们都能行得正、走得端,成长为人格健全的有用之才。
(姚隽)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