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新华字典》一例句,何以激起千层浪?
翻开一本字典,本是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解释,可最近,《新华字典》里一句“孩子小,成了累赘”的造句,却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有人皱起眉头,觉得这话“带偏”了价值观;也有人觉得,辞书的功能本就是记录语言现实,而非道德审判,这不过是如实记录社会现象。这场争论看似围绕几个字的去留,实则拷问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工具书”碰上众说纷纭的社会认知,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化的传承与语言的真实?
辞书的客观性,是文化传承的“定盘星”。作为一代代中国人认字识字的启蒙老师,《新华字典》自1953年诞生以来,已修订12版,增删无数词条。它的使命从来不是塑造“完美世界”,而是如实记录汉语的流变。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字典始终以中立的视角,将语言演变的轨迹一一收录。就像司马迁写《史记》,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态度,如实记录历史;字典编纂者同样怀着对语言的敬畏,把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用法、现象纳入其中。“累赘”一词本就带有负面色彩,字典收录它,恰恰是为了警示,而非宣扬。若因担心“误导孩子”就删去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例句,那“战争”“贫困”是否也该被抹去?这样的“纯净版”辞书,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认识真实世界的能力。否定字典的客观记录,就好比硬要把“黑”说成“白”,是对语言真实性的不尊重。
此次争议中,最值得深思的并非例句本身,而是公众对工具书的过度解读。有人将“孩子是累赘”等同于“字典鼓励弃养”,这就像因《红楼梦》写了悲剧,便指责曹雪芹宣扬家族衰败。然而,对字典内容的误读,也折射出公众对文化导向的高度敏感。一句简单的造句,为何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说到底,是因为字典的受众太广了!孩子们捧着字典学字词,就像小树苗渴望汲取养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在他们心里种下认知的种子。大家担心“孩子是累赘”这样的表述,会让孩子们对亲子关系产生误解,这完全可以理解。就像给孩子选绘本,家长们总会反复筛选,生怕一个不当的情节影响孩子成长。这种对文化内容的较真,恰恰体现了大众对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视。
辞书的例句功能本意是展示词汇用法,而非输出价值观。若因个别表述就否定整部字典,甚至扣上“文化毒瘤”的帽子,无异于因噎废食。文化传承需要勇气——既要直面语言中的阴影,也要相信读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当我们要求辞书过滤掉所有“负面表达”时,或许该反问:究竟是字典不够“纯净”,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教育信心不足?孩子的价值观塑造,靠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引导,而非一本工具书的自我审查。
当然,强调客观性不等于推卸责任。商务印书馆回应称,该例句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但同时也表示“若现象消失,未来可能调整”。这种态度值得肯定——既坚守专业底线,又保持开放姿态。我们完全可以在肯定字典客观性的同时,通过更多渠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比如出版配套的解读手册,或是邀请专家进行科普。记录是第一位的,引导是第二位的。若本末倒置,辞书就会沦为说教手册,失去工具书的根本价值。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奔涌向前的江河。对待《新华字典》这样的“国民工具书”,我们既不能神化它,也不能妖魔化它,因几个例句就否定其学术价值。一场字典造句的争议,照见的是大众对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捍卫辞书的客观性,不是固执己见;警惕文化误读,也不是草木皆兵。唯有以理性为舟、以包容为桨,我们才能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稳稳驶向未来。
(邓随新)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