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让“青春根系”深扎赣鄱大地
6月30日,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联合开展的“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启动,来自省内109所高校的1万余名大学生,将于暑期走进全省140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持续唱响“德润赣鄱”文明品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脚踩泥土的青春,才能丈量出知识的深度。大学生长期身处校园,书本知识虽丰富,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往往存在局限。此次实践活动,便是一座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当大学生走进社区,为老人耐心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那一张张因学会新技能而绽放笑容的脸庞,传递出的温暖与力量,远非书本上的理论所能给予;当大学生深入乡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为农产品设计精美的包装,还是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每一次努力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魅力。
从个人成长角度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砺自我的“磨刀石”。在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沟通能力得以提升;面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灵活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这种全方位的锻炼,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虽充满艰辛,却能让大学生实现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些年轻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既“知”了社会需求,也“行”了青春担当。
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带着新思想、新理念走进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如文化支教,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要让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还需多方协同努力。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与支持,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必要的保障;各地也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合理安排任务,让他们能真正融入其中;大学生自身更要端正态度,珍惜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投入到实践中。
看着万名学子奔赴赣鄱大地的身影,仿佛看见无数支青春的画笔,正在描绘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让知识走出书斋,在广阔天地间生根发芽。当青春的理想主义遇见基层的现实土壤,当课堂的理论知识碰撞生活的具体问题,收获的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双赢。
(刘诗良)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