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生活指南”这门课,真该大学来补?

2025-07-01 19:4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大学生平时从哪里获取这类生活常识,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近日,《中国青年报》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的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医院看病流程、如何使用医保、如何租房、如何使用交通工具……久经社会成年人眼中看似平淡无奇且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对于初入大学的“天之骄子”来说,或许是一片尚未探索的新天地。他们面对陌生社会场景时的忐忑与无助,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迫切需求,理应受到关注和被“看见”。

  高中三年,学生们专心备战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父母的“后勤保障”,很少直面现实生活。遇到生活难题时,尽管有网络可参考,但依然遮掩不住准大学生们的窘迫。因此,南京传媒学院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选课,一下子就引发了大学生们的共情,受到本校、外校乃至网络上大学生们的热烈响应。

  对于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近九成被调查的大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强烈渴望。然而,“生活指南”这门课,真该大学来补吗?笔者并不认可。

  首先,有些大学生活的实用技能,需要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提前掌握,比如在大学所在地如何乘坐地铁,比如学习用品的购置,怎样熟悉大学的场馆,等等。这些如果等到学校的选修课来学习,岂不是慢了半拍?

  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来自生活实践的技能,才更能形成经验和认知。教授在课堂上讲解“生活技能”,总有一种“纸上谈兵”之感,就像“烹饪技巧”“租房注意事项”“挑选成熟的西瓜”之类的生活技巧,仅有教授空洞的讲义,恐怕难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再者,“生活指南”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怎样才能把这个课上得有价值,不沦为“水课”,亦是值得思考的课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大学一哄而上地开设此类选修课,学生奔着学分而来,教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非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试问,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什么意义?

  准大学生们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大学校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是挑战。事先熟悉大学生活,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确有必要。不过,这个任务可以让家长与学生在暑假完成。比如怎样乘坐地铁,怎样使用网络,如何使用社保,怎样租房等等,家长可以让孩子先从网上查找相关视频,再带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预演一遍。当然,对于学生生活技能的这块短板,学校也不应袖手旁观。对于存在共性的生活技能短板,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网络直播、公众号推文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补习。

  (黄齐超)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