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织密“就业网”

2025-06-30 05:17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咖啡加工工,景区营销推广师、智慧景区管理师、旅拍定制师……前段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公布了一批新职业、新工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关于工作、职业的定义越来越丰富,以前大家说的“360行”,今天正演变成“3600行”。

  新职业井喷,让人不禁感慨“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时代的风口、互联网的机遇、发展的红利,怎样让劳动者受益,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有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回避。比如,技能培训是否跟得上职业赛道拓展的速度?政策扶持是否看得见小微创业者的痛点?社会保障是否兜得住灵活就业者直面的风雨?都说新就业形态是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但如果外卖小哥、快递员等一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是面临无合同、无社保的潜规则,缺少权益保护和收入预期,就可能会出现“100人等待入职,而150人在隔壁办离职”的局面,“蓄水池”难免“漏水”,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保障千方百计托底,就业服务想方设法托举,劳动者的就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正如我省出台《关于大力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围绕“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强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作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比如,“形成‘城市15分钟、乡村15公里’就业服务圈”“探索运用新兴技术提供人工智能就业服务”,为的是破解信息不对称、供需失衡导致的“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求职陷阱等乱象”,为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仅“有活干”,而且“干得安心”。

  那么,如何确保这些政策措施从“纸上”落到“地上”,落到每一名劳动者身上?说到底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有赖于执行者求真务实、着眼细节,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比如,为外卖小哥暖心“充电”,不少地方都建了休息驿站,沙发、微波炉、饮水机等设施应有尽有,但利用率并不高。问题出在哪里?浙江杭州一街道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当了60天外卖小哥,沉浸式调研外卖骑手的真实需求,发现“选址的逻辑搞反了,不应该建起驿站等骑手来,而要在骑手常去的地方建驿站”,最终推动街道在购物中心、商业街等骑手活动密集区布局驿站。不贴近需求的服务,群众会无感;只有直击痛点、响应诉求,才是真正的实招暖招。

  再比如,一些地方将就业服务简单理解为搞活动、办招聘会,将招聘会是否场面大、参加人数多,作为评判就业服务质量的标准,于是出现了有的单位没有招聘计划,也来参会“充数”;有的高校为提高招聘会“上座率”,给院系和班级下任务……招聘会沦为鸡肋,这样的就业服务也是走过场、“花架子”。相比之下,有的高校在招聘会上组建专业队伍,帮助学生做简历诊断,或者试水“直播带人”,向用人单位点对点推荐毕业生;有的地方在大数据基础上“敲百姓门”,锁定就业困难人员,一人一策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务实、精准的就业服务,才有助于稳就业促就业。

  就业需要劳动者努力,也需要全社会托举。当就业服务网、保障网越织越密,每一个劳动者都感受到万千灯火总有一盏为自己而亮,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底气、更有奔头,这就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余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