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物质充盈了,钱包鼓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入现代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面对百年变局与复兴伟业,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如何让精神文明之光照亮每个人的前行之路、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这是关乎根本的战略命题。
民族复兴,精神脊梁才是硬核。历史早已证明,大国崛起,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灵魂。没有人民精神的富足丰盈,没有民族精神的昂扬奋发,再庞大的经济体量也难称真正的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绝非简单的“两手抓”,而是强调两者互为筋骨、血脉相连。只有“两个文明”比翼齐飞,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同步共振,人民才能在“口袋鼓”的同时“脑袋也富”,社会才能在高速发展中保持定力与和谐。
城乡文明“融”起来,精神沃土才能“活”起来。推进精神文明,城乡融合是关键突破口,更是最大难点。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修路盖房、产业兴旺,灵魂的唤醒与塑造同等重要。乡村的移风易俗、文化浸润、价值引领,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与智慧。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思维壁垒,双向奔赴、美美与共:让城市的现代理念、法治精神、志愿服务等新风尚“下乡”,滋养乡土;让乡村的淳朴民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进城”,反哺都市。这需要系统思维、资源整合、久久为功,在融合中绘就城乡精神文明的最大“同心圆”,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精神的沃土。
面对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新环境,老套路、旧方法必然“水土不服”。如何破局?唯有创新,拥抱“新载体”。别再只盯着横幅标语、宣传栏,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才是“主战场”。要用年轻人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如微电影、动漫、互动H5),把抽象道理转化为鲜活故事,让主流价值在指尖流淌、在云端传播,真正“破圈”。要善用“活榜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事迹,不能锁在文件柜里、停在表彰会上。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更要让榜样“活”起来、“走”下去——组织他们进社区唠嗑、进校园开讲、进直播间分享,把“高大上”变成“接地气”,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文明可以触摸,激发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
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精神文明建设责任重于泰山。它不是虚功,而是实绩;不是负担,而是动力。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新方法,让精神文明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奋斗者的日常,汇聚成民族复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交相辉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都昌县多宝乡人民政府 张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