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送考”变添堵?莫让善意“跑偏”

2025-06-10 14:39
大江网

  每年高考期间,“爱心送考”活动如约而至,出租车、私家车、网约车贴上醒目标识,志愿者们穿梭街头为考生提供免费接送服务,成为城市一道温暖的风景线。然而,当善意与现实碰撞,部分地区的“爱心送考”却因组织混乱、交通拥堵等问题引发争议。本是传递温暖的公益行动,为何反而成了考生和市民的“堵心事”?

  善意初衷与现实困境的矛盾。“爱心送考”的初衷值得肯定:解决部分考生交通难题,传递社会关怀。然而,一些地区的执行却暴露出明显短板。例如,部分城市未提前规划送考路线,导致大量爱心车辆集中涌向考点周边,反而加剧拥堵;部分出租车司机为“抢单”随意变道、鸣笛,甚至与私家车争抢车道,扰乱交通秩序。更有甚者,一些“爱心送考”车辆因缺乏统一调度,在考点周边长时间停留,占用临时停车位,导致真正需要停车的家长无处可停。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根源在于活动组织缺乏科学规划。部分地区仅凭热情推动,却未充分考虑交通承载力、考生分布、应急预案等关键因素,导致善意在执行中“跑偏”。

  管理缺位与资源浪费的双重困境。“爱心送考”的混乱,暴露出管理机制的缺失。一方面,部分城市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各自为政,导致信息不畅、资源浪费。例如,某地曾出现交警部门为疏导交通临时封路,但“爱心送考”车辆因未提前获知路线变更,被迫绕行,反而耽误考生时间。另一方面,部分车辆“空跑”现象严重,一些司机为赚取“爱心”标签,盲目参与接送,却因路线不熟、沟通不畅,最终未能真正服务考生。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爱心送考”沦为形式主义。一些企业为提升形象,强行要求员工参与,却未提供必要的培训或保障;个别志愿者为拍照打卡,在考点周边摆拍作秀,引发市民反感。这些行为不仅背离公益初衷,更损害了社会信任。

  让“爱心送考”回归本心,让善意真正落地,需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技术赋能三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规划,精准服务。活动组织方应提前与教育部门对接,摸清考生分布和交通需求,制定“一校一策”的送考方案。例如,重庆交管部门针对全市111个考点,提前规划临时停车位和“即停即走”区域,并通过“渝警骁骑”动态巡逻,确保突发情况快速响应。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值得借鉴。二是强化协同,整合资源。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需建立联动机制,共享路况、天气、考生动态等信息。例如,洛阳交警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交通流量,对考务车辆和“爱心送考”车辆轻微违法“教育放行”,既保障通行效率,又体现执法温度。此外,可借鉴广州“如约助考”巴士专线模式,通过定制公交减少私家车流量。三是技术赋能,智慧调度。可以利用导航平台实时发布路况,引导社会车辆绕行;通过车牌识别系统为送考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应急调度平台,快速响应考生求助。例如,泰州“爱心送考”提供“随拦随走”“三定一站式”“应急救援”三类服务,满足不同考生需求,既灵活又高效。

  善意需理性,公益需专业。“爱心送考”的争议,本质上是公益行动如何平衡善意与效率的问题。善意是公益的起点,但专业才是善意落地的保障。唯有摒弃形式主义,强化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和技术赋能,才能让“爱心送考”真正成为考生圆梦路上的“护航者”,而非“添堵者”。

  高考是人生的关键节点,每一份善意都值得珍视。愿未来的“爱心送考”,少一些混乱与争议,多一些从容与温暖,让善意真正照亮考生的逐梦之路。

  (上饶市广信区 徐振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