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万人进山,大理苍山的蘑菇快被薅绝了

2025-07-04 07:56 阅读
北京日报

近来,“大理苍山野生菌遭掘地式采摘”引发热议。有人提醒,苍山的蘑菇快被薅绝了。对此,苍山有关管理部门表示,未经审批备案进入自然保护区“采菌”是违规行为,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巡查巡护,发现会进行制止。

采蘑菇不算是稀奇事,但无序过度采摘就有问题了。据报道,近些年,在被誉为“野生菌王国”的云南,“捡菌子”逐渐成为热门旅游项目。据报道,进入夏季,正值苍山野生菌生长旺季,“每天进山采菌子的游客数量保守估计都有上万人。”

这么多人乌泱乌泱往山上奔,风险也随之而来。一则,营销采菌体验的团队野蛮生长、鱼龙混杂,不少团队很不专业,对采摘行为缺乏有效引导;二则,游客采菌方式不对,不少人拿着钩子耙子满山乱翻,随意踩踏菌类生长区域,对森林中的腐殖层和菌丝网络造成极大破坏;三则,游客蜂拥而至的苍山地区地形复杂、原始森林密布,曾多次发生游客采菌过程中迷路、失联,甚至遇险事件。

采蘑菇为何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大家其实各有盘算。一些商业团队就想多揽客、多赚钱,并不考虑生态承受能力。不少游客则是出于打卡心态,跟风至此,就为了拍点“爆筐”照片,不管菌子大小、有毒没毒都往筐里装。其中,还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社交平台疯狂“种菌”的博主。为了给商业团队揽客,或是为自己引流,配几张美图,包装几句话术,轻松营造亲近自然的人设,对潜在的危害与风险却只字不提。

再进一步看,扎堆采蘑菇也是当下“打野热”的一个缩影。不知从何时起,“打卡野生景点”“挖野菜”“捉虫子”等成为新时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带动下,相关活动迅速升温并商业化。于各个平台而言,“打野”已经成为一块很大的流量蛋糕,为了活跃度,大多没有从严审核的动力,甚至还会把一些违规行为推上首页。一来二去,一个“拿‘野趣’换流量”的利益链便形成了。

可热潮的另一面是,“满山韭菜被挖光”“为打卡网红树踩坏庄稼”“公园里的观赏杏频遭采摘”等新闻频出。当“亲近自然”成了“破坏自然”,生态代价又由谁来承担?

不难看出,“打野”乱象其实是跟风心态、商业运作与流量逻辑多重作用的结果,治理起来也应多管齐下。相关景区园区等加强管理是第一步,只有严管真罚,才能震慑破坏者。同时也要看到,社交媒体上的“种草”行为,某种意义上就是“广告”,不能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求流量、想涨粉可以理解,但“推荐”不能无所顾忌、毫无边界,否则就得承担误导之责。平台更不能为了热度甘当破坏式打卡的推手,而当加强审核,多提醒网友注意风险、理性出游。

不论是网络空间,还是现实世界,文明有序都是基础。亲近自然、寻美而去本是好事,多点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全‘菌’覆没”的闹剧才会越来越少。(评论员 何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