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构建守护生命安全“红色堤坝”——江西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显成效
历时6年探索而成,经过2年实战检验,在江西,政府主导的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以下简称“631”机制),被国家防总列为典型经验,已成为全省防汛决策的“烽火台”、应急指挥的“前哨站”、科学调度避险转移的“发令枪”。
“631”机制是如何融入江西省各级防汛指挥调度、基层巡查防守、避险转移等各个环节,把精准预报变为预警、预警变为指令、指令变为行动的?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江西省,探寻“631”机制背后的故事。
政府主导统筹防灾减灾“一盘棋”
今年6月下旬,江西省永修县艾城镇出现持续性强降雨,防汛抗涝形势严峻。“这次防汛的关键在于守好镇里的万亩圩堤——高桥圩。”艾城镇党委副书记吴昊告诉记者。一边是万亩良田,一边是滚滚洪水。艾城镇政府根据天气预报,综合当时的水情进行研判,随后组织高桥圩沿岸的5个村庄所有18岁以上65岁以下的男性上堤巡查。7月2日,艾城镇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根据气象预警信息提示,我们提前在圩堤上扎了哨所,不间断对圩堤进行巡查,加强防守。”
“气象部门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为新余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6月26日,在新余市防汛救灾工作调度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志坚高度肯定气象服务工作。6月24至27日,新余市出现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降水过程。新余市气象局升级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分宜县局对全市点最大降雨的操场乡进行了1小时叫应。市防办在收到预警信号后,26日0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并紧急避险转移33人,紧急转移安置31人。
永修和新余都是今年江西汛期“大考”的缩影。今年全省防汛会商会多次强调,要发挥好气象等部门的专业力量,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严格落实直达基层一线的“631”机制。2024年汛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风险预警,发布提前转移准备指令10次,组织转移避险或安置9.35万人次,实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等洪涝灾害零伤亡。
“当前,气象预警已经成为防汛应急响应重要启动标准,并纳入全省防汛应急预案,同时,为确保‘有叫必应、有应必答’,电话叫应‘接听率’也纳入了全省应急考核。”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负责人说。此前,省委、省政府已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列入对全省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巧用考核“指挥棒”,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融入织密防灾减灾“一张网”
一场暴雨来临,景德镇市珠山等区教体局要求辖区内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鹰潭市龙虎山等景点暂停营业,九江市彭泽县提前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立足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实践,江西气象部门构建深度融入地方应急响应与城市治理体系的“631”机制,推进气象预警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
“631”机制如何做到更加因地制宜?根据多年防汛经验和风险普查成果,江西全省已划分四级强降水洪涝灾害区域,建立省市县分级、地域分区、下垫面分类的风险预警阈值指标集合,增强地域差异化显现,强降水风险预警服务系统自动接入水文、地质等数字化实况以及智能网格数字化预报,预设分级、分区域的数字化风险阈值。“今年,我们还建立了1小时风险叫应效益评估机制,已经有65个县市修订本地化叫应阈值。”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负责人说。同时,江西气象部门建成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库,并开发出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制图系统,在支撑“631”机制上得到广泛应用。
“631”机制如何做到更有实效?在实践中,江西气象部门多渠道整合,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关键少数”重点覆盖、重点单位精准覆盖、社会公众广泛覆盖,联合水文部门制发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灾害气象预警、“3个3天”专报,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制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短期预警产品,风险“叫应”更专业;召开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场会,提升气象治理效能,风险“叫应”更有力;通过省综治网格平台向强降水落区网格员发布暴雨预警,覆盖3.2万名网格员,开展“人人懂气象,个个会预警”专项活动,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风险“叫应”更全面,营造“有叫有应”的良好环境。
科技创新延伸防灾减灾“一条链”
气象防灾减灾,离不开高水平的气象科技支撑和监测预报服务,如何让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加具体,特别是在基层为指挥调度留足提前量?
“‘云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是我们做决策一个重要的依据。”九江市永修县应急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李昕这样评价。而这台仪器就被安装在艾城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今年汛期,艾城镇整个上传下达的中枢就在这里,作为乡镇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在县气象台发布1小时风险叫应后,实现同步对乡镇进行警告提醒和叫应内容语音播报,发挥着“631”机制向基层一线链条延伸的作用。汛期以来,全省“云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累计装机量突破1600台,实现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叫应”和电话“叫应”双备份,以“机制防御”叠加“技术防御”,为防汛救灾赢得先机。
“叫应”更高效,预报技术技巧更优解。江西气象部门自主研发对流尺度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其逐小时滚动更新的0至24小时降水预报为暴雨预报服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资料质量严格控制基础上,能同化实时多源观测资料,及时调整数值天气模式初始场,大大提升预报员对24小时预报时效、从小尺度发展起来的强降水预报订正能力,在应对强降水集中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增强“捕捉”天气变化的能力,江西在全省增设风廓线雷达12部、毫米波云雷达2部、GNSS/MET56台、自动站170个,全链条构筑气象防灾减灾科技之盾。
不仅如此,江西气象部门获批气候变化风险与气象灾害防御省级重点实验室,将持续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注入“源头活水”,建立以用为主的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探索覆盖气象业务服务全链条的各类软硬件产品,以大力推进气象预警系列产品和气象观测基础设施产品拓展社会服务面,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李钦 刘佳 审/钟微)(黄军牙、黄兰、张训亮、陆艳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