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全国表扬 于都环境治理下了多大功夫?
今年,财政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并于不久前发布典型案例名单。于都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江西唯一入选项目。于都该项目为何能入选?当地主官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做了哪些工作?
环境优美的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劼摄
江西要求认真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为履行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11月4日,江西提出,要认真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职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管控。还要加强监管,及时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动态变化,从严查处红线内发生的破坏生态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守住全省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15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就已印发《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提到,要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为达到这一目标,《办法》列出了生态环境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相关工作,其中就包括监督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成效。
可以说,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的重要举措。此次入选第二批典型案例的于都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就是当地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的具体体现。
资料显示,于都县曾经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1.8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5%;崩岗4062处,崩岗面积17.38平方千米,其中金桥片区内崩岗1412座,面积3.62平方千米,整个崩岗侵蚀区土壤贫瘠难以利用,生态环境恶劣,被称为典型的“江南沙漠”。
为整治这块“江南沙漠”,2017年,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子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目前,该项目治理崩岗312座,治理面积1150亩,每年可保水326.5万立方米、保土28.66万吨。同时,项目封山育林4255亩,种植树种50余种,种植水生植物30余种,修建了生态游步道1236米,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让生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原属“十三五”贫困村的金桥村,也通过这一项目,种植多种类富硒蔬菜大棚10.46亩。金桥村等村庄还建设了4000余亩脐橙生产基地,年产量6000余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仅保持了水土,还打通了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于都主官多次深入乡镇调研生态环境问题
为治理于都水土流失问题,督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今年,于都主官多次深入乡镇督导。
今年3月22日,于都县委书记、县级总林长黄法在发布的《于都县总林长令》中提到,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梳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问题,深入推进森林督查、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大排查大整治、“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和惩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违法案件数量、非法占用林地面积、非法采伐林木蓄积实现逐年下降。
为此,各乡(镇)要扛起问题整改属地责任,对历年中央、省环保督察,全省涉林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确保相关问题不反弹。
为督导各乡镇高质量完成督查任务,5月7日,于都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松柏走进贡江镇、梓山镇相关调研点,实地察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情况,详细了解生活污水处理、乡村生活垃圾处置和侵占河岸线整治等情况,并就下一步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随后,黄法在5月10日来到南昌铁路天河路料有限公司于都采石场(废弃)边坡生态修复提升、金桥村贡江水利防洪等工程建设现场,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废弃矿山、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现场督办,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接下来,他又在6月14日来到梓山镇潭头村宏潭砂场,详细了解砂场规范治理等情况,听取砂场环保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汇报,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整改要求。
可以看出,推进废弃矿山治理、督导生态修复项目、保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法今年多次深入乡镇督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
时间来到下半年。8月20日,黄法在罗坳工业小区督导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走进于都华赣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他仔细查看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数据,听取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营情况,详细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管网建设等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表明,为了控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于都主官正从源头抓起,从出现生态破坏的地点开始整治,全面遏制生态破坏事件,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修复工作。
县委书记要求标本兼治提升修复治理成效
要想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地巩固提升,必须做到标本兼治、长效治理。因而,标本兼治是于都主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高频词。
在5月10日督导生态修复项目时,黄法表示,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标本兼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实施进度,提升修复治理成效,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标本兼治是手段,目的是推动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得到一劳永逸式的系统性、全方位解决。在6月14日的乡镇调研中,黄法继续表示,要注重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深入系统排查关联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以整改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促进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推动美丽于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另外,在9月18日的全县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动员部署会上,他也提到,要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强化建章立制,突出标本兼治,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
可见,做到当下整改和长久整治相结合,是于都推动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方式。像金桥崩岗片区这种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必须统筹考虑,做好长远发展预期,让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果在当地真正立得稳、留得住。这就要求当地在做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时,必须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种植能在本地存活得下去的树种,让水土保持效果更好,并形成一个符合环境要求的良性生态循环。
为此,于都必须在生态整改和修复上下真功夫。黄法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整改工作高效推进。
同时,要强化整改监督,严格执法监管,坚决杜绝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切实以高质量整改助推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除了发挥行政手段推进生态修复,以科技手段助力环保工作也十分必要。在调研污水处理工作时,黄法认为,污水处理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事关生态环境改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要积极引进污水处理新技术,完善污水处理工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最终目的是人民。正如金桥村一位经营餐饮业的村民所说,当地生态环境好了,游客不仅可以享受良好生态,还能吃到绿色健康的农家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一份收入。
实习生欧阳文青、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杜宇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