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小乡村的“鸳鸯龙”生生不息!
恩爱缠绵“双龙”戏,只羡“鸳鸯”不羡仙。
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一个只有1400多人的村子,世世代代却守护着两条龙,它们一雌一雄,唤作“鸳鸯龙”,是青梅竹马、相亲相爱的幸福龙。
如今,推开青草坞村文化礼堂的大门,两条龙一左一右摆放着,眼神炯炯目视前方,仿佛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
青草坞村,东倚太湖,又为弁山环抱,尽得山水宠爱。相传,天上住着一对正值年少的雌雄青龙,为护百姓安全,在太湖不远处的青草坞盘踞下来,他们相依相偎、守护相望,从此,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感谢双龙的庇佑,村民们年年舞起双龙,以祭祀这对为村里带来安宁与丰收的守护神。
有文献记载:村民曾自筹大米作为经费,由陈秀明先生根据其父传授技艺,结合当地乡土风情作出“双龙戏珠”舞蹈,并以当地地形特征命名。如今,青草坞村的鸳鸯龙已经舞了上百年,100多年来村民自发传承,存续状况良好,经常参加当地重大的活动表演,独特的“双龙会舞”只要一舞动起来,或游或滚、或翻或穿,亲密缠绵、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收获满堂喝彩。
1992年鸳鸯龙以“双龙戏珠”为名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州卷”、《中华民间舞蹈志》浙江卷。现在已经传承到第六代了。
说到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陈钦招——“李家巷青草坞鸯鸳龙”的第五代传承人,由于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讲舞龙的经历,由衷向往舞龙。陈钦招十六岁开始舞龙,从此与鸳鸯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16岁的陈钦招初中毕业,碰巧赶上村里舞龙队招成员,那一年,所有的第一次都给了他明确走下去的答案: 第一次开始学习舞龙;第一次参加长兴县的农民运动会;第一次拿二等奖和精神文明奖……他下定决心,要好好把龙舞好。
从舞龙身开始,陈钦招逐步学会舞龙的“十八般武艺”,成为队伍中的骨干,第二年,便担任舞龙头的重活。之后,鸳鸯龙也迎来一波“高光时刻”:1992年杭州农民文化节、1997年全县迎接香港回归庆典、1999年首届全国极限运动会,都上台进行了表演,鸳鸯龙也开始小有名气。
然而,原本前路光明的“鸳鸯龙”,却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进入21世纪后一度消沉下去。直至2008年村里举行文艺活动,看着舞台上其他舞龙团队的表演,陈钦招坚定了自己要重振“鸳鸯龙”的想法,“我们自己有双龙,为什么还需要叫人家的龙来,我们自己的人为什么不舞起来。”
于是,陈钦招前往杭州以两万元的价格买下一对鸳鸯龙,第二年村内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又有了自己的“龙表演”。
“对一个文化的延续,应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陈钦招说,作为一个传承者,可不是简单的“承”,更多的是如何“传”,好让鸳鸯龙在青草坞的土地上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一个“传”字,说来简单,实则难矣。这要求的是改变,如何在保持原有核心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变,顺应新时代群众的喜好而变。2016年,陈钦招邀请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舞蹈研究员、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吴露生老师进行指导,对鸳鸯龙进行全新创编和提升,新版的鸳鸯龙在原来龙舞基础上,增加了感情和故事元素。伴随着音乐,两条龙亲密缠绵、相亲相爱、嬉戏打闹,直到9只龙宝宝出生,寓意龙生九子,代代不息。当年环太湖国际自行车赛长兴站启动仪式上,新版鸳鸯龙一炮打响。
如果说2016年是青草坞村鸳鸯龙的“脱胎换骨”之年,那么2017年则是鸳鸯龙的“腾云飞天”之年。这一年,鸳鸯龙在6月的浙江省第四届舞龙锦标赛中一鸣惊人,夺得传统舞龙、成年女子竞速舞龙两项金奖。在7月31日,鸳鸯龙更是受主办方邀请,启程远赴意大利参加第34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所到之处人山人海”。
不仅去了意大利,青草坞村的鸳鸯龙还去了北京。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与国内外十多个非遗节目同台献艺,共同展示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两条从山村里走出来的龙,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顺势腾飞。
今年,鸳鸯龙又受邀参加西班牙国际民宿音乐舞蹈节,传统民俗在异国他乡继续大放异彩。
乡土风情出双龙,青草坞村的鸳鸯龙因神话故事而创,从田间地头而生,一舞一动间,展示了村民们乐观向上的精气神,也寓意着村子欣欣向荣。如今,镇里的孩子得到了鸳鸯龙文化的熏陶,接过了舞龙的传承棒;新的鸳鸯龙展示馆即将启动……
龙舞翩跹,文化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在接力中,生生不息!
编辑:陈笑笑
审核: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