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井冈山上“海归”红
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创建97周年。让我们一起追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位留学生,看看他们的革命故事。
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知识分子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还有为数不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
据史料记载,在井冈山斗争中有留洋经历的共产党员共有5位,他们分别是:朱德、陈毅、何长工、史训川、王如痴。
这些“海归”留学生是革命早期的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坚力量,他们从不同视野接触到马列主义真谛,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留学经历丰富人生阅历
朱德的留学经历最为丰富,时间长达4年,辗转多个国家。1922年,朱德远赴德国开始4年留学生涯,他先后在德国的格丁尔大学、哥廷根的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后又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期间他清楚地看到中西方在工业和军事上的巨大差距,认识到只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才能推动民族发展。
朱德在中共旅德支部的讨论会上说:“在我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前,曾经认为,中国之所以备受东西帝国主义的欺凌,只是因为她贫穷落后;我还想过或许资本主义道路能够救中国。可是到德国这两年,我的思想转变了。中国贫穷落后,但是不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将永远贫穷落后,任人宰割。”
陈毅的留法经历仅2年多,时间虽短,但却惊心动魄。当时陈毅从甲种工业学校毕业不久,通过就读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获得留法资格。留法期间,他积极参加工人斗争,他曾回忆:“工厂内部,自上而下的阶级分化,那些工头们也常常欺压、压迫工人。”此后,他频繁地参加法国工人罢工运动。
1921年,陈毅、蔡和森等人召集100多名学生展开爱国运动,但被法国当局逮捕。10月,法国当局将陈毅一行人遣送回国,陈毅被迫结束法国之旅。留法经历让陈毅增长了见识,亲身感受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让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何长工也曾坦言,自己赴法勤工俭学的4年,是一种历史的幸运,得益于毛泽东、罗喜闻等人的极力筹谋。他说:“一个求知若渴的青年遇上一个新社会启蒙的机会,几位既善于组织,又善于谋划的智者,为千百有志中国青年铺垫了一条求知求真理的路。可以说,七十载革命生活,起伏跌宕却矢志不移,最得益于当年北京赴法预备班和赴法勤工俭学的磨砺。”
史训川和王如痴都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在那里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时光。1924年秋,史训川受党组织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后,他将国外所学积极地运用于革命实践中。1926年秋,王如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临行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如痴,意为痴心追求革命理想。两人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时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各种知识,度过了充实的学习时光。
这5位“海归”留学生虽然于不同的时间、赴不同的国家开启异国求学之路,但却都从思想上经历了从工业救国到革命救国、从接受社会主义到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研究共产主义到传播共产主义、从粗浅认识共产主义到充分认识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回国后奔赴相同的战斗地
在党的召唤下,他们没有选择安逸和平凡,而从不同的地方跋山涉水汇聚到井冈山,开启了他们革命生涯中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
朱毛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后,作为军长的朱德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在军事斗争中,一方面他坚定不移地执行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决策,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期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朱德还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他始终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赢得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和信任。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红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而作为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任的陈毅,在井冈山斗争中不但从思想上坚定战士们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决心,还摸索出我军独特的政治工作艺术。
他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通过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激发官兵的革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在经济上,实行经济公开,士兵代表审查决算,伙食由士兵管理;在政治上,尊重士兵的人格,不准打骂士兵,士兵在开会时有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士兵委员会对于健全军队民主,反对军阀残余,克服官僚主义,破除雇佣思想,密切党与士兵群众的联系,团结广大的士兵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
何长工在井冈山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秋收起义时期,他参与设计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秋收部队扛着这面军旗冲上井冈山;上井冈山后,受毛泽东委派对井冈山地方武装王佐的部队进行团结改造,使红军得以在井冈山站稳脚根;后来他又受党的委托,历尽艰险只身前往长沙、广东等地寻找并接应朱德、陈毅的部队上山;朱毛胜利会师后,他通过统战政策把原国民党毕占云、张威的起义部队争取到井冈山,壮大了红军力量;1928年12月,他再一次将彭德怀、滕代远的红五军迎上山。他的一系列工作在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革命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1928年6月,22岁的史训川奔赴湘赣边界筹建边界团的领导机关。7月,他担任共青团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军队和地方团员青年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群众工作,做到坚决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又保持团的独立性,在群众中发挥了团员青年的特殊作用,为进一步巩固军事根据地,积极武装、宣传、组织群众作出重要贡献。
1928年底,湘赣两省敌军调动18个团,约3万人的兵力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王如痴被调任红五军任第八大队党代表,负责桐木岭白银湖哨口的防守任务。1929年1月26日,白银湖哨口山雾迷漫、风雪交加,对防守极为不利,敌人一次又一次攻上来,王如痴镇定自若,率部苦战,死守哨口,使敌方未能越哨口一步,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保存红军有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举信仰之旗将革命进行到底
面对国家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这5位家庭背景不同、年龄相差悬殊的革命志士,不远万里,一路流离颠簸,为了共同的目标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之良方。
在欧洲他们或潜心攻读,或一边辛苦劳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在理论方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策略;在军事方面学习苏联红军正规战术、游击战术到学习军区、野战部队建设等较为系统的军事理论……留学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和更远大的理想,为他们一生坚定革命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们高举着红旗,以信仰的名义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走出来,四处播洒星火,积极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遗憾的是史训川、王如痴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以短暂的生命和伟岸的身躯奠基了中国革命的丰碑。而朱德、陈毅、何长工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齐心协助毛泽东,后来都成为共和国的功臣。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回望历史,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留学法国和苏联的学成归国者;或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派往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归国者;亦或是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赴国外学习的归国者,乃至今日的“海归派”,爱国始终是最鲜明的底色,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依然是无数海外留学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