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不能让基层干部“背锅”了

2025-11-07 22:00 阅读
正会说

11月7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刊发《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板子”岂能只打基层?》,文章指出,近日,中部一地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农民争分夺秒排涝抢收之时,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禁烧秸秆”“禁燃烟花爆竹”等信息。这一“脱离现实”的场景被曝光后,引发舆论热议,矛头直指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笔者想说,这一幕,荒诞得让人哭笑不得。

一边是泡在水里的庄稼,一边是飘在空中的禁令。农民们弯腰排涝的汗水,与喇叭里传出的机械女声,构成了这个最令人心酸的画面。

这板子,不能只打在基层身上。

乍看之下,这又是基层形式主义的典型案例。确实,在抢收救灾的紧要关头,还照本宣科地宣传禁烧,这样的工作方式确实脱离实际。但若我们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基层干部,未免有失公允。

要知道,基层干部大多来自农村,或长期与农民打交道,他们比谁都清楚农时农事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还要做出如此“不近人情”的选择?答案藏在层层加码的问责压力里。

很多基层干部道出苦衷:“每年禁烧期间,都如履薄冰。一旦发现着火点,就要面临严厉问责。在这种压力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原来,许多地方对秸秆禁烧实行“一票否决”,让基层干部不得不把“避免出事”作为首要任务。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两难。

基层干部身处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既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又要直面群众期盼。这本该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但在现实压力下,这种平衡往往被打破。

当排涝抢收和秸秆禁烧这两项重要工作“撞车”时,基层陷入了两难境地:放下禁烧宣传,可能要面对严厉问责;继续宣传,又显得不切实际、脱离群众。最终,在强大的问责压力面前,他们不得不选择前者。

这种选择背后,折射出的是基层工作的现实困境——工作的重心从“解决问题”异化为“避免问责”,从“服务群众”扭曲为“应付检查”。

政策“撞车”,需要上级统筹解围。

排涝抢收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秸秆禁烧关乎环境保护,两者都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但当它们在特殊时期相遇时,就需要上级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科学指挥。

现实却是,不同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你管你的禁烧,我管我的抢收”,谁都要求自己分管的工作不能落下,让基层干部在夹缝中左右为难。

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治理体系还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常规情况下运转良好的工作机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会显得僵化和不适应。

农民的期盼,其实很朴素。

其实,农民的诉求非常简单,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知道的是哪里能租到抽水设备,怎么抢收减损,粮食收购价格怎么样。

喇叭里天天喊禁烧,对他们来说就是噪声。

农民们的期盼很实在,就是希望村里的喇叭能多说些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希望干部们能把精力投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抢收救灾的关键时刻,他们更需要的是技术指导、设备支持、市场信息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为基层“解绑”,让治理回归本质。

根治这一顽疾,关键是为基层“解绑松绑”。上级部门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给予基层一定的政策执行弹性空间。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基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作重点。

同时,也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政策“撞车”。当多项重点工作同时推进时,应当有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帮助基层科学排序、合理分配精力。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也要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学会在政策执行中既保持原则性,又掌握灵活性,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

治理的温度,在于理解与担当。

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这看似荒唐的现象实则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治理中的深层问题。当我们批评基层工作中的不足时,更应该思考:是什么样的体制机制,造就了这些现象?

良政善治,不仅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更需要弹性的执行空间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对上级而言,既要下达任务,也要给予信任;既要严格要求,也要理解难处。对基层而言,既要贯彻落实,也要实事求是;既要执行政策,也要服务群众。

只有建立起上下贯通、理解互信的工作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唯问责是惧”的心态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实干中。

期待有一天,农田里的大喇叭能真正唱出农民的心声,传出基层实干的强音。那时候,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荒诞剧,而是干群同心、共克时艰的暖心画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