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里的温柔,是最妥帖的进补

今日,立冬。朋友圈里晒着不少关于“进补”的话题和美食照片,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这个标志着冬季开始的日子,用各式滋补佳肴,为身体储备能量,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可想而知,在华林老家那边,今天怕是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浓郁的滋补香气——在我们那儿,立冬进补跟过节一样重要。老辈人常说,立冬进补补一冬。若在这一天不吃些“大补之物”,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立冬,心里总觉得不是这回事。
我虽然长居在市区,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华林人,向来遵循着老家的习俗。每年立冬日,我都会去药店称些滋补食材,为家人精心炖制一锅浓醇的汤水。
和往年一样,在立冬前几日,我已经买好了黄芪和当归。今早,老家的二哥又特意送来了一只土鸡,本打想炖一锅滋补汤,可爱人在忙着没有过来,女儿女婿他们一家也都没来,只有我一个人在家。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不会炖那锅汤了。吃不完多浪费啊,过两天等他们都来了,再炖也是一样的。
其实,真正发自内心的来说,我对这个“进补潮”实是存有几分想法的,哪就非得卡着这一天补呢?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罢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的饮食也很丰富,并不一定非要集中在立冬这一天大补特补。
“立冬进补”,应该是个时节的概念,因为立冬节气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此时人体适宜进行滋补调养,并非特定这一天。
我始终觉得,好的养生,是在我们的一日三餐里。只要用心搭配荤素,少吃外卖,并按时坐在餐桌旁好好享用每一顿饭,这种规律的饮食,才是对身体最好的滋养。
可现在不少人,连最基本的规律饮食都无法做到。就说早餐吧,许多人要么是熬夜起不来,要么起来后又要赶着上班,硬是让肚子空着。到了中午,早已饿狠了,便猛吃一顿。长此以往,这肠胃哪受得了呢?
我是个活得很素的人,平日里,饮食多以清淡为主,蔬菜瓜果占据了我餐桌的大半江山。那些过于油腻的大鱼大肉,我向来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远不如我自己园里的青菜萝卜,来得新鲜可口,吃得舒坦。
不管手头多忙,饭点一到我准停下吃饭,绝不让自己饿着。无论桌上菜多菜少,饭量不变。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好吃饭,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说到吃饭,我不禁想起了《论语》中记载的孔子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等。这些话听起来挺讲究的,甚至有点“挑”。但仔细想想,这些看似严苛的要求,无一不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饮食智慧。
的确如此,最踏实的滋养,并非那些昂贵的食材,也不是在于一时半会儿的“大补”,而是深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是你减少外卖、亲手做饭的坚持,是到点吃饭、荤素搭配均衡的自律中,更是在日复一日用心呵护的生活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