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小城富矿”的聚才潜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充分显示出了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正加速演进。在争夺人才资源过程中,小城市常常感叹自身区位优势不足,大城市虹吸效应过强。笔者认为,“小城富矿”独具价值。与大城市的“人才红海”相比,“小城富矿”是我国人才战略中一片潜力巨大却常被忽视的价值洼地。
小城在人才竞争中拥有其独特的差异化优势。错位竞争凸显成本优势。小城生活成本低、房价友好,能以更低的财务成本吸引注重生活品质或处于特定人生阶段的人才。深耕产业凸显专业优势。许多小城是“隐形冠军”的摇篮,其精深的产业积淀能为专业人才提供极致聚焦、不可替代的事业舞台,人才更容易进入核心圈子,获得更全面的锻炼和更快的晋升,实现个人价值的“被需要感”。情感羁绊凸显粘性优势。对于本土人才和在外学子,故乡情、归属感与家庭联系是强大引力,这种情感粘性是大城市难以比拟的。小城的人才资源就像一座待深入勘探的“富矿”,需要更精巧的“勘探技术”和“开采工艺”,让“富矿”变“活矿”。
精准勘探,绘制“人才地图”。坚持对内盘点。建立本土人才数据库,对能工巧匠、退休专家、乡土艺术家等“隐性人才”进行登记认定。强化对外联络。打造人才联络站,建立“乡贤人才库”,精准对接在外企业家、教授、专家,打造用好“天南地北家乡人”智囊团。
创新开采,打破制度枷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在提供正式编制岗位的同时,大力推广“周末工程师”、“假期专家”、“飞地研究员”“科技副总”等柔性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人才“政招企用”与自主评价相结合。探索“书记部长进校园”引才模式,由政府出面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并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让评定标准更贴合产业实际。
生态留才,营造“此心安处”。做到“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重要。高标准做好人才公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关键服务,提供创新创业舞台,打造“暖心港湾”。敢于让青年人才挑大梁,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让有能力者上。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入股”“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模式,让人才分享发展红利。
挖掘小城人才“富矿”,核心在于从“漫灌”到“滴灌”,从“管理”到“服务”。要具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通过构建一个让人才感到被尊重、有价值、能成长、有归属的生态系统,最终让“小城富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劲引擎。(陆开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