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西民歌遇上爵士乐

2025-08-17 10:32 阅读
音乐之旅

QQ音乐:新开花调 赵迎

推开记忆的门,桃花杏花还是儿时的模样,燕子也像旧相识般飞回屋檐,叽叽喳喳唠个不停。故乡的板山,不算很高,但它那一座座犹如木履般的山顶却稳稳托起了我的童年;故乡的浊漳河,不算很深,却悠悠流淌着我的思念;故乡的路,弯弯曲曲,每一步都踩在回忆的心坎上。这么多年在外漂泊,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乡音小调——“门搭搭开花不来来”反而像陈年的老酒,在心底越酿越醇,时常在耳边响起,带着奶奶坐在门槛上纳鞋垫的窸窣声,还有邻居家小娃儿趴在窗台舔枣糕的馋嘴样儿。这调子啊,就像山西人的厚道与质朴,不花哨,却实诚得很,句句离不开“花”,唱的却都是庄稼院里的日子还有心里的热乎劲儿。

开花调虽然是我血脉里流淌的非遗宝藏。可这份爱,却没有让我只想守着老调子过活。我总觉得,这么好听的歌,不能只留在那山坳坳里,得让山外头的人、甚至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能有人听得懂它的好,唱得出它的美。

2012年开春,我有幸应邀回到家乡,站在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的舞台上,唱着第二故乡四川的《康定情歌》。一曲唱罢,一位和蔼可亲的前辈——山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刘改鱼老师紧紧握住了我的手,她可是我们山西民歌的“活化石”啊,她唱的开花调都成了国家级的宝贝。刘改鱼老师眼里闪着光,跟我说起她的启蒙老师,正是我们武乡人!“小赵啊,”她语重心长,“咱老家的开花调可是个宝,你要把它好好传唱下去”老人家手心的温热和殷切的嘱托,像颗种子,沉沉地落进了我的心里。

同年5月,去东莞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级研修班学习时,有幸听到了作曲家徐沛东老师讲到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创作的两个车轮”,徐老师的论述犹如一道光亮使我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是啊,光守着老底子不行,得让老树发新芽。方能生生不息啊。

离开武乡,在成都求学、生活,转眼过去这么多年,尽管学习和接触到了各种各样、风格多元的流行音乐,然而故乡的开花调时常在梦里萦绕。这让我不由地寻思了起来:能不能给这古老的调子,换一件新衣裳?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披一件爵士纱衣试试!

爵士乐?对,就是那种听起来温馨、典雅、舒缓、又放松的“JAZZ”。它不吵不闹,就像芙蓉城的和风细雨。我想,开花调里那份朴实的深情,和爵士乐的舒缓放松,说不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时常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一遍遍哼着老调,琢磨着新谱。让指尖的钢琴旋律像溪水一样流淌,让鼓点像是山路上不紧不慢的脚步。我把“门搭搭开花”、“锅儿下米”这些带着泥土香的词儿,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这安逸的节奏里。

忐忑,也有。怕乡亲们觉得怪,怕这“混搭”坏了老调子的味道。可当音乐真正流淌出来时,连我自己都笑开了花——故乡的质朴,遇上爵士的优雅,竟然一点也不打架!那熟悉的乡情,在慵懒而又丝滑的唱腔设计里,反而像蒙上了一层柔柔的月光,有了一种新的、动人的味道。爹娘盼儿归的眼神,孩儿吃枣糕的馋样,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旋律里,显得格外真切又悠远。这不再是简单的老调翻唱,而是既吹着太行山的风,也呼吸着世界的空气。如果把爵士乐、把流行音乐比作是一条河,而把地方民歌比作是河床,那么当河水流过的时候,折射出的正是河床的底色。

《新开花调》就这么诞生了。它是我对生养我的土地,最深情的回望,也是我作为一个身在异地他乡的音乐人,对于传承与创新的一点自我探索。我多么希望,当这朵融合了故乡泥土的芬芳,还有流行音乐世界的风情之“花”娓娓绽放时,能让更多人停下脚步,听一听来自太行山深处那朴实而又滚烫的心跳。(文/赵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