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文:脚下有泥的“立法工匠”(图)
十余年如一日钻研立法、合法性审查,参与审查各类政府文件协议、重大行政决策等2000余件,2021年以来,起草、审查地方性法规和市政府规章40余件……南昌市司法局立法科科长刘丽文躬身立法,在法规规章条款的方寸之间,以法治精神、专业素养、攻坚克难书写着新时代立法人的担当。
刘丽文在工作中
人物简介
刘丽文,1988年6月生,南昌市司法局立法科科长,先后获评2022年度南昌市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建设先进个人、2023年度全省消防工作优秀个人。
术业有专攻
走进刘丽文的办公室,最显眼的是桌上堆叠如山的法律书籍与笔记本。“立良法,必贵其专。”刘丽文将立法视为一门精深的技艺,刻苦钻研法学理论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她密切关注国家法治建设最新动态和改革发展趋势,面对各有特色的立法主题,她的第一项工作从来都是上万字的阅读和学习。
2022年初,省委、省政府吹响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号角,南昌市将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列为当年的重点地方性法规立法项目。面对这一陌生领域,刘丽文开启了“白加黑”的“跨界学习”。
为突破专业壁垒,在部门起草送审稿的同时,刘丽文创新采用多方起草的模式,委托南昌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分别起草,再由南昌市司法局牵头修改形成政府议案。在为期3个月的高强度攻坚中,刘丽文反复查阅相关文献,吃透上位法和政策要求,牵头对3份送审稿3万余字逐条逐句逐字进行研究论证。有些连起草小组执笔人都无法准确回答的专业问题,她辗转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学习求教。
在政府立法审查中,刘丽文以“字字计较”的严谨著称,力求逻辑严密、表述精准、便于操作,充分展现了一名立法“工匠”的专业素养。
《南昌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是我省首部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性法规,在立法审查中,刘丽文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实融合等重点内容逐条打磨修改,提出科学合理的立法方案,为破解当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数据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作出多项前瞻性制度设计。
脚下沾泥土
立法者的笔尖,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在政府立法项目审查中,刘丽文始终将“人民”二字镌刻于心,坚持“立法调研先行”,每个立法项目需调研10次以上,农场基地、农贸市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电梯生产企业、重点交通枢纽场站、垃圾处理厂都有她的身影。2021年以来,刘丽文累计发放民意调查问卷46万余份,组织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协调会、立法听证会300余次,专家论证会30余场。
2023年,在审查与民生安全息息相关的《南昌市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时,刘丽文走遍南昌各大道路,了解市政消火栓的配备和使用情况。通过一轮轮的调研、座谈,她精准提炼出“从设计图纸到埋地使用经费无保障、信息不对称、监管未闭环”等痛点堵点,将抽象的“三同步”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将经营主体的痛点转化为规章条款的突破点。
在《南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听证会上,相关部门坚持拟设置处罚条款引发企业代表反对。在随后的协调会上,刘丽文从听证记录中梳理出反对意见,逐条分析法律关系。她以许昌“卖崽青蛙”事件为例,阐述“城市治理考验善治的分寸和水平,也考验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的立法为民情怀,获得了一致的称赞和支持。最终该条款被一致同意删除,刘丽文以立法之力守护法治化营商环境。
◎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 记者方维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