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指尖上的“保密防线”不容有失
11月5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发布案例,提醒警惕指尖上的泄密风险:某涉密单位办公室主任为图工作方便,违规拍摄机密级文件,并使用图文识别小程序进行转换。殊不知,这些敏感信息已被自动上传至第三方服务器,最终导致涉密内容被不法分子打包倒卖。另有一名新任干部为炫耀个人身份,擅自将秘密文件首页拍照发至朋友圈,尽管迅速删除,却已造成不可逆转的传播后果。这两起事件虽然情节不同,却共同指向同一个问题:指尖之上的泄密风险,正成为国家安全的隐形隐患。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当便利与安全相遇,我们是否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坚固堤坝?
保密工作历来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存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每一部智能手机都可能成为泄密通道,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可能成为安全短板。涉密人员若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便极易在指尖轻点之间酿成大错。上述案例中,涉密人员或为提升工作效率,或为满足虚荣心理,其行为初衷或许并非恶意,却因保密意识淡漠和纪律松懈而踩踏了法律红线。这提醒我们,保密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责任。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此体现得尤为明显。图文识别小程序、云计算服务、移动社交平台,这些本为提升效率而生的工具,若使用不当,反而成为泄密的帮凶。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第三方应用存在数据管理漏洞,甚至故意留存用户信息。而使用者往往对此缺乏认知,误以为删除本地文件就能确保安全。事实上,信息一旦进入公共网络,其传播路径和存储状态便已脱离个人控制。面对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挑战,我们既要善用科技之力,更须筑牢制度防线。
每一位接触国家秘密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将保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在工作中严守规范,在生活社交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不用非保密设备处理涉密信息,不将涉密内容带入非保密环境,不在非保密渠道谈论涉密事项。同时,技术防范与制度完善同样不可或缺。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移动办公管理规范,明确涉密信息数字化处理的流程要求与权限边界,加强对第三方应用的安全评估,杜绝使用未经验证的工具处理敏感信息。
保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制度与人的协同发力,更需要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共同意识。每一次无心之失都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致命漏洞,每一次违规操作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指尖轻触便能联通世界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让安全意识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基本素养。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守护国家秘密,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发展与安全的有机统一。
这不仅是涉密人员的职业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陈博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