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兼职培训”的坑,为何总让年轻人“负债”

2025-11-05 17:27 阅读
大江新闻

  “零基础、日结300元、时间自由”——社交平台上,这类兼职广告像糖衣炮弹,击中许多年轻人的心。他们渴望经济独立,期待用兼职改善生活,却不知自己正成为黑色产业链的猎物。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近期曝光一类骗局:虚假招聘、收费培训、分期贷款、暴力催收,形成一条完整的诈骗链条。仅今年第三季度,超3万名年轻人受骗,涉案金额高达2.1亿元。

  骗局始于诱饵。

  “零基础绘画兼职”“高薪配音副业”……这类招聘信息充斥网络平台。一旦求职者上钩,对方便以“培训才能上岗”为由,推销价格数千元的课程。

  为减轻付款压力,公司“贴心”提供分期贷款服务。一位求职女青年8380元培训费被分成12期偿还,她本以为兼职收入能覆盖这笔支出。

  然而,所谓“高薪兼职”纯属虚构。培训内容粗制滥造,兼职报酬仅寥寥数元。当受骗者试图退出时,却面临高额违约金,甚至暴力催收。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黑色产业链已实现“专业化”运作。

  上游开发虚假贷款APP,中游负责引流招聘,下游实施催收。还有“学易付”这类公司,专门为骗局提供分期支付和电子合同服务。

  最狡猾的是,骗局利用法律漏洞阻断维权途径。

  通过“互仲宝”平台进行仲裁备案后,合同纠纷只能由指定仲裁委处理,法院不再受理。意味着,即使发现被骗,受害者也难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年轻人何以成为待宰羔羊?

  学生和待业青年是这类骗局的主要目标。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低门槛、高回报”的承诺吸引。同时,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对兼职收入抱有迫切期待。

  在知名投诉平台上,“兼职培训”相关投诉高达13900多条。不少受害者自发组建维权群,但成功追回损失的寥寥无几。

  面对如此精巧的骗局,治理必须多管齐下。

  公安部门已开展“断链2025”行动,打掉非法团伙14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26名。但这仅是开始。

  法律专家指出,一旦查证“高薪兼职”为虚构,即可认定为诈骗,而非普通合同纠纷。相关部门应主动介入调查,而非等待受害者独自维权。

  对年轻人而言,警惕是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先交钱、后工作”的兼职多是陷阱。求职应选择正规渠道,勿轻信口头承诺。若遇可疑情况,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或直接报警。

  社会应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正规、安全的兼职渠道,平台需加强对招聘信息的审核,监管部门要持续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再别让“想赚钱先背债”的悲剧,一次次重演。

  年轻人的梦想和汗水,不该成为骗局的养料。

  (姚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