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宣传干部要有“代表作”——从浙江宣传文章说开去

2025-11-05 15:34 阅读

  浙江宣传《宣传干部要有“代表作”》文章一发表,便在宣传思想战线引发广泛共鸣。文章以文艺界的“代表作”概念切入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立意新颖,切中要害,令人深思。当我们认真审视这个命题时,或许需要跳出单一的作品维度,从更宏大的时空格局中把握“代表作”的深层含义与时代价值。

  真正的“代表作”,从来不只是数量的累积,更是质量的突破;不单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思想的结晶。在信息泛滥、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宣传干部尤需保持清醒: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穿透时间屏障,跨越代际鸿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这一深刻追问,将我们自然引向从“代表作”到“代际作”的理念升华与实践转向。

  “代际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它既深深扎根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土壤,准确反映社会风貌与人民心声,又蕴含跨越时空的价值观,能够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们产生深度共鸣。《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保持持久魅力,不仅在于其珍贵的历史记录价值,更在于它生动传递了人类对光明、正义与进步的不懈追求。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深切忧思,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无不因为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本真的渴望与理想,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代际作”之品格,正在于既写“一时之事”,更叩“千古之心”。

  当前传播环境瞬息万变,培育“代际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考验。一方面,必须警惕“流量至上”的陷阱与诱惑。追求传播效果固然必要,但若一味迎合、盲目跟风,难免使创作陷入浅薄浮躁的泥沼。宣传工作者需要在热度与深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让作品既具备传播力,更葆有思想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善用新技术而不为其所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应当成为内容创新的有效助力,而非创作过程的主导力量。我们要做技术的驾驭者,而不是被技术驾驭,确保深度思考不被浅层表达所取代,人文关怀不被算法逻辑所消解。

  与此相应,宣传干部的角色定位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在日益多元、互动、去中心化的传播新格局中,我们不应再满足于做单向的灌输者,而应努力成为主流价值的引领者、公共对话的组织者、社会共识的推动者。这意味着“代表作”的创作过程本身就需要更加开放包容,成为一个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社会过程,一个教学相长、互相启迪的提升过程。

  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创新和完善。除了继续关注阅读量、转发数等量化指标外,更要建立注重长远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新标准:作品是否促进了理性思考与建设性对话?是否增进了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而保持思想活力?一个能够引发深度共鸣、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其内在价值远超千万个昙花一现的“10万+”和“爆款”。这要求我们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让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得到应有的认可。

  培育“代际作”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创作生态。要改革现有的激励机制,给需要精耕细作、慢火熬制的“慢作品”足够的成长空间和耐心;要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作氛围,让宣传干部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大胆进行思想探索和形式创新。只有在这样宽松而富有活力的环境中,真正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作品才能不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归根结底,宣传干部追求“代表作”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扎实的专业实践和持续的创新探索,为我们的时代镌刻真实而深刻的精神印记。这种印记既要忠实地记录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人民生活的变迁,也要能够启迪智慧、照亮未来;既要服务于现实工作需要,也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以这样的标准自我要求、自我砥砺时,“代表作”就不再只是个人业绩的证明,更是我们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责任担当与历史贡献。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宣传干部都应秉持这样的追求,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努力创作出既立得住、叫得响,又能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这或许正是浙江宣传文章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也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郭联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