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管理:走出阴霾,重焕生机
血液透析患者常常会感到疲惫、乏力,稍做活动就气喘吁吁,这些症状大多与贫血有关。贫血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小怪兽”,悄悄影响着生活质量与透析效果。本文详细介绍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管理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战胜这一疾病。
一、认识贫血
(一)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常见综合征。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医生一般通过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来判断是否贫血。通常,成年男性Hb低于120g/L,成年女性Hb低于110g/L,就可能被诊断为贫血。
(二)贫血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危害
贫血会使身体各器官缺乏充足氧气供应,具体表现为极度疲劳、头晕、心慌、气短,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长期贫血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影响透析有效性与患者生存率。因此,积极管理贫血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原因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
肾脏如同一个“工厂”,能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但肾脏“生病”功能受损后,“工厂”生产能力下降,EPO分泌减少,红细胞生成不足,这是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铁缺乏
铁是制造红细胞必需的“原材料”。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因频繁抽血检查、透析器残留血液等丢失一定量的铁。此外,部分患者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身体对铁吸收不好,导致铁缺乏,影响红细胞正常生成,加重贫血。
(三)炎症状态
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可能引发身体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干扰EPO正常作用,降低骨髓对EPO的反应性,同时影响铁的代谢和利用,抑制红细胞生成,加重贫血。
(四)其他因素
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缺乏,会影响红细胞的DNA合成,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释放过多甲状旁腺激素,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部分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贫血。
三、贫血的管理方法
(一)药物治疗
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ESA)。这是治疗常用药,能模拟人体自身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提高血红蛋白水平。ESA一般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使用时,医生会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个体情况调整剂量与频率。需注意,使用ESA可能出现高血压、血栓形成等副作用,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定期复查。
铁剂。铁剂分口服和静脉铁剂,补充铁剂是纠正铁缺乏的重要措施。口服铁剂方便,但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便秘等。静脉铁剂能有效提高铁利用率,快速纠正铁缺乏,但需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铁储备和贫血程度选择合适补充方式。
(二)饮食调整
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含铁量高的食物。食物中的铁分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前者更易吸收,瘦肉和动物肝脏中的铁就属于血红素铁。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多吃橙子、柠檬、草莓、西蓝花等新鲜果蔬。摄入含铁食物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能提高铁吸收率,比如喝橙汁搭配含铁早餐。
(三)定期监测
定期血液检查很重要。通过监测血红蛋白、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医生可了解患者的贫血状况与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每1~3个月检查一次血红蛋白,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
(四)控制炎症
积极控制炎症对改善贫血极为关键。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如果存在慢性炎症疾病,如牙周炎、呼吸道感染等,要及时就医治疗,消除炎症根源。
四、贫血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遵医嘱用药
不自行增减ESA和铁剂剂量,也不随意停药。药物使用需依照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擅自改变用药方案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二)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服用其他药物时,要告知医生正在进行贫血治疗,因为部分药物可能与ESA或铁剂相互作用,服用后会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三)关注身体反应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头痛、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这些症状可能是药物副作用或贫血加重的表现,需及时处理。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受力与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同时,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刺激。
五、与医生和护士保持沟通
贫血管理是长期过程,患者要与医生、护士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和治疗问题。医生会据此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护士也会在饮食、用药、透析等方面给予患者指导建议。
李艳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