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当作文只剩“绝绝子”

2025-11-04 10:10 阅读
大江网

  描述美景是“绝绝子”,称赞手艺是“绝绝子”,夸奖他人还是“绝绝子”——最近,北京日报记者走访了当地10余所中小学的约50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高一学生想不起“势在必得”,下意识喊出“包的”;五年级孩子被禁止用梗后,竟连形容秋游景色都无从下笔。语言本该是思维的翅膀,如今却被几个网络热梗捆住了手脚,这样的表达力塌陷,值得每个人警惕。

  热梗泛滥的背后,是语言积累的集体缺位。七成受访家长忧心孩子词穷,语文老师发现学生用“包的”涵盖所有肯定,用“破防”概括喜怒哀乐。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里,碎片化表达大行其道,三两个字的热梗就能完成情绪传递,谁还愿意费心琢磨遣词造句?就像习惯了速食的人会忘记家常菜的滋味,长期依赖热梗的孩子,逐渐丧失了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创造力。他们不知道“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不懂“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表达只剩单薄的网络词汇,思维也跟着变得扁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种“热梗依赖症”,本质上是对中华语言文字之美的漠视。

  学校是语言教育的主阵地,应当以文化浸润破解表达困局。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汉字美育展堪称典范,600余件作品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化作腾飞的巨龙,学生在剪纸中体悟唐诗意境,在写对联中传承文化基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晨读国学、红色研学,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赛诗会、戏剧节,都证明了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土壤。语言教育不该是枯燥的词汇背诵,而应是让学生在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汉字魅力,在真实表达场景中积累优质语料。就像培育幼苗需要深耕土壤,滋养语言素养也需要搭建多元平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解锁丰富表达。

  家庭与平台必须协同发力,筑牢语言生态的防护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语言老师,与其一味戒网,不如陪伴孩子共读经典,在亲子交流中多用精准表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老师的建议一针见血,只有大量阅读名家名篇,才能构建自己的优质语言库。而网络平台更不能置身事外,要加强内容审核,减少低质化热梗的过度推送,多传播经典文化、主流声音。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人均年阅读量不足6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家校联手引导孩子跳出“热梗舒适区”,才能让他们在书香中积累词汇、锤炼思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语言自信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从甲骨文的神秘古朴到唐诗宋词的隽永深邃,从《红楼梦》的文采斐然到当代散文的清新自然,中华语言文字承载着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的智慧。让孩子好好说话,不仅是提升表达能力,更是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当热梗不再是唯一的表达选择,当孩子们能脱口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能笔下生花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语言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绽放。

  语言是思维的镜子,表达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石。破解热梗围城,需要学校的精准引导,需要家庭的耐心陪伴,更需要全社会对语言生态的共同守护。让我们深耕文化沃土,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滋养中,既能拥抱时代潮流,又能拥有丰富内心,用生动、精准、优美的表达,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传承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邓随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