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预防策略
一、引言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以及剧烈的关节疼痛。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告以来,该病在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广泛流行,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尽管目前尚未研发出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但通过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
二、减少蚊虫滋生
消除积水是预防基孔肯雅热传播的重要措施,因为蚊类繁殖依赖于水体。因此,应定期检查并清除家庭及周边环境中的积水容器,包括花盆托盘、水桶、花瓶以及废旧轮胎等,并且每1至2天更换室内水生植物的水。对于室外沟渠和下水道,确保其排水畅通,及时清理堵塞物,防止积水的形成。此外,应填平低洼地区,如社区、公园、建筑工地等,避免雨水积聚形成适宜蚊类繁殖的小型水体。在污水处理方面,应妥善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防止污水溢流。对于暂时无法处理的污水,可采取投放杀虫剂的方法,以抑制蚊类幼虫的生长发育。在水景规划方面,应设计循环流动的水系统,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景观水池和喷泉等。在水体中放养食蚊鱼等捕食性鱼类,可有效减少蚊类幼虫的数量。在植物配置方面,选择具有天然驱蚊特性的植物,如薄荷、薰衣草、迷迭香等,种植于庭院和公共场所,这些植物散发的挥发性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驱避蚊虫。
三、防蚊叮咬
进行户外活动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等活性成分的驱蚊剂,并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驱蚊剂的保护效果通常会因产品中活性成分的种类及浓度而有所不同,因此需根据具体环境条件适时进行补涂。此外,可以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选择浅色、紧密编织的服装,以减少皮肤暴露面积,从而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此外,适宜的衣物亦可作为物理屏障,有效阻止蚊虫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就寝时,特别是在缺乏空调设施或未安装纱窗的条件下,使用蚊帐成为一种简便且高效的防蚊措施。应选择质地紧密、无破损的蚊帐,并确保其完全封闭,以防蚊虫侵入。在住宅的窗户和门上安装纱窗和纱门,可以有效阻隔蚊虫进入室内空间。应定期检查纱窗和纱门的完整性,一旦发现破损,应立即进行修补或更换。电蚊拍可作为发现蚊虫时的即时灭杀工具;灭蚊灯则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原理,吸引并捕杀蚊虫。根据实际环境,可在室内适当位置安置灭蚊灯。
四、加强监测与预警
医疗机构监测方面,各级医疗机构需强化对发热、关节疼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力度,并及时上报。一旦识别出疑似病例,应迅速采取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诊,并依照相关规程进行报告和隔离治疗。媒介蚊虫监测方面,应定期对蚊虫种类、密度及带毒状况进行系统监测。通过在不同地区设置监测站点,采用诱蚊灯法、幼虫捕捞法等技术手段收集蚊虫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以掌握蚊虫生态习性及病毒携带状况,为疫情预警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预警机制建立方面,卫生部门应构建基孔肯雅热疫情预警体系,依据疫情监测数据及流行趋势,及时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预警等级可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以反映不同程度的疫情风险。一旦发布预警,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方面,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灭蚊行动,对疫点实施严格的消毒和处理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执行医学观察,以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向公众普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以提升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遏制基孔肯雅热的蔓延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与不懈努力。实施破坏蚊虫繁殖条件、防止蚊虫叮咬、强化疫情监测与预警机制以及提升公众健康教育等多元化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该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谢建栩 大化瑶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