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胰岛素注射:家庭操作的6个“坑”,你踩过吗?

2025-11-04 06:50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原创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依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掌握家庭注射技巧无疑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尽管在许多人看来,注射胰岛素似乎只是“打一针而已,操作简单”,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在不经意间踏入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有可能影响胰岛素的药效发挥,还可能导致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感到疼痛不适,甚至引发局部感染等更为严重的问题。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本文详细盘点并解析6个在家庭注射胰岛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操作误区,以便大家对照自查,检查自己是否不小心“中招”。通过了解并避免这些误区,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确保胰岛素治疗效果良好。

  一、6个操作误区

  (一)注射部位“偏爱”一处,硬疙瘩悄悄长​

  不少糖尿病患者图方便,总盯着腹部某一块皮肤反复注射。时间一长,注射部位就会出现硬疙瘩,这其实是脂肪增生。胰岛素打在增生的脂肪上,吸收会变慢,血糖控制不稳定。​

  因此,正确做法是“轮换注射”,把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上侧这4个部位当作“注射区”,每次注射都换不同区域。比如,今天打腹部左侧,明天就换右侧,同一区域内两次注射的距离也要超过2厘米,避开疤痕、痣和硬疙瘩。

  (二)打完立刻拔针,药液“偷偷跑”​

  部分糖尿病患者打完针,不等针头停留就立即拔出,这会让刚注入的胰岛素顺着针孔漏出来。漏液看似不多,却会导致实际注入剂量不足,血糖降不下来。

  因此,患者应记住“停留10秒”原则:推完药液后,不急着拔针,让针头在皮肤里停留10秒钟,确保药液完全吸收。如果用的是胰岛素笔,停留时保持笔身垂直,拔针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左右晃动。​

  (三)针头反复用,省钱却“惹祸”​

  “针头这么贵,多扎几次没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反复使用的针头会变钝、变形,扎针时疼痛感会明显增加,还容易把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体内,引发感染。更严重的是,钝针头可能导致胰岛素结晶堵塞,影响药液推送。​

  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的,每次注射后都要及时取下,扔进专用医疗垃圾桶,不要重复使用,也不要和家人共用针头。​

  (四)注射前不排气,剂量“差一点”​

  新换胰岛素笔芯时,笔芯里会有空气,如果不排气就直接注射,空气会占据笔芯空间,导致实际注入的胰岛素剂量变少。比如要打10单位,可能只打进去8单位,血糖自然控制不好。

  正确排气方法是将胰岛素笔的剂量调到2单位,笔尖朝上,轻轻拍打笔身,让空气聚集到笔尖,然后按下注射键,直到有药液滴出,说明空气已经排干净,再调整到需要的剂量注射。​

  (五)不看胰岛素类型,“混着打”​

  部分糖尿病患者觉得“都是胰岛素,混着打方便”,比如把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直接混在一个笔芯里注射,这是错误的。不同类型的胰岛素作用时间、起效速度不同,混合不当会破坏药效,甚至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只有明确标注“可混合”的胰岛素(比如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才能按照医生指导的比例,在同一注射器中混合后立即注射。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等,不能和其他胰岛素混合,也不能自行改变注射顺序,且注射前患者必须看清胰岛素标签,遵医嘱使用。​

  (六)注射后不按压,出血淤青“找上门”​

  打完针后,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不按压,或用力揉搓注射部位,导致皮肤出血、淤青。其实,注射时针头会刺破毛细血管,不按压容易出血;用力揉搓则会加快胰岛素吸收,导致血糖快速下降,还可能损伤皮肤。​

  因此,患者在注射后应用无菌棉签轻轻按压注射部位3~5秒,无需揉搓。如果有少量出血,略微延长按压时间,一般很快就能止血,不用过度紧张。​

  二、结语

  胰岛素注射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环节,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避开这6个“坑”,规范操作,才能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患者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如果在注射过程中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不可自行摸索,以免影响健康。

  ​ 彭晓敏 资阳市中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