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感染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不问年轻人所需、一味“填鸭式”灌输的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共鸣。高校应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感染力与浸润力,守正创新探索“艺术+思政”育人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创作,运用艺术形式传播思政理念,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观塑造转变,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通过“艺术+思政”,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思政育人的核心内容。在“四史”教育中,创新运用艺术创作和演绎的方式,能够将历史故事与人物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作品,让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跃升。高校可以采用红色美术经典作品、音乐及舞台剧等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还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与展演,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在情感上贴近历史人物与精神,最终实现价值内化与行为外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能够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通过“艺术+思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以艺术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江西拥有采茶戏、兴国山歌等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文化瑰宝,更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技艺形式与当代价值衔接,能让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领悟价值理念,从而打通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的共生通道,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通过“艺术+思政”,提升育人实效。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美育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载体传递真善美,而思政教育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二者共同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艺术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其形式之美与精神之善,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艺术赏析”“传统艺术与精神传承”等课程,由艺术与思政教师共同授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美与善的辩证统一;通过剧本写作、作品创排、“行走的思政课”等形式,连接理论与实践,实现知行合一;通过作品研讨、问卷反馈、网络评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过“艺术+思政”,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应充分重视“艺术+思政”模式持续发力的价值,围绕“教、学、评、传”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提升铸魂育人效能。在“教”的层面,开发融合性课程与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确保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优质供给。在“学”的层面,设计“理论+实践”双轨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以体验式学习增强参与度,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在“评”的层面,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访谈、平台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状态与兴趣变化,动态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在“传”的层面,搭建网络传播矩阵,整合校园媒体与社会平台,推广优秀作品与育人成果,推动“艺术+思政”打破育人边界,扩大辐射范围,拓展新时代“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
徐晟 黎文嘉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