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2025-11-03 05:03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突出位置,为“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回望“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更多的是为了“十五五”新征程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积攒更充足的底气、积蓄更大的信心,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如果不尽快补齐这一最大短板,中国式现代化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都将受影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度和质量成色,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关键所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现代化,从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然要求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十四五”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江西积极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现代化江西建设发挥了“三农”战略底板支撑作用。

  稳产保供基础更牢。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江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入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正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一方面,科技装备条件持续改善。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41.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6.9%。202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6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前两位。另一方面,政策持续加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用于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支出达3683亿元,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色更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任务。“十四五”时期,正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江西持续强化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连续四年国考取得“好”的等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色更足。一是监测帮扶更加精准。创新打造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累计识别监测对象8.7万户,2024年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6元,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帮扶举措更加有力。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加强产业、就业帮扶,精准匹配开发式帮扶与兜底保障措施,分类推进4.53万个帮扶产业项目发展,各类经营主体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30.6万户,带动稳定就业20.6万人,74.5万脱贫人口和17.3万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三是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健全完善帮扶资产长效管护机制,明确了51.3万个、原值1113.68亿元的帮扶资产权属,帮扶效益不断提升。

  农业产业发展动能更强。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江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双百行动”、优质农产品“六进”行动和“出海”计划、“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等,培育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发展动能澎湃有力。一是“外引内培”双轮驱动。累计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1家、省级龙头企业1147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168家,其中超10亿元82家。二是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农产品电商零售连续突破100亿、200亿、300亿元大关,2024年达308.7亿元,推动2119款优质农产品进驻高端商超餐饮平台,打造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爆品282款。三是绿色品牌双效赋能。发展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281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赣南脐橙、泰和乌鸡等8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在2025年全国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百强榜上,江西品牌有7个,位列全国第五、中部地区第一。

  “美丽乡村”名片更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新开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江西的一张亮丽名片。一是人居环境更优。持续完善水、厕、路等设施,推行“五定包干”长效管护机制,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8.3%。二是发展活力更足。引进省内外运营主体1262家,对全省879个村庄进行整村运营,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累计发展乡村民宿7556家,建设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2个。三是文明乡风更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打造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89个。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村晚”“村BA”“村跑”等活动有序开展,农民精神面貌正发生着由内而外的根本性变化。

  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更活。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江西城乡融合发展实践迈出重要步伐,进入互促互融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21年的2.2降至2024年的2.1,城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2020至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44%提升到63.77%,返乡入乡创业人数持续增加。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二轮到期延包试点等扎实推进。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不断增加,截至今年7月,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1.78万亿元。二是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打造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4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一二三产业融合呈现新局面。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100%的乡镇和100%的村组通了水泥(油)路,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面通达,90%的县域医共体达到紧密型判定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居中部地区第一位。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江西省情农情,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种业强农、机械强农、设施强农、智慧强农,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鼓励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实施“赣种强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农机装备、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综合体建设,推广“企业+标准化基地+集成技术+综合科技队伍+种养大户”新模式,让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落地。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得出”。积极践行大农业观,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紧紧扭住农业产业化这个关键抓手,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平台,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持续唱响“赣鄱正品”品牌,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做深做细“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十五五”时期是过渡期结束后转向常态化帮扶的新阶段,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保持财政投入、金融支持、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政策总体稳定,适时优化调整帮扶政策,提高帮扶效能。升级“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科学确定帮扶对象,及时动态调整。用好盘活帮扶资产,分类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分层分类帮扶欠发达地区,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县域为基本实施单元,坚持“融合”理念、“片区”方式、“整合”机制、“经营”策略,纵深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县域富民产业,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张宜红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农业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