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帮小店” 共绘发展新图景
清晨6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兴康南路的一家早餐店已排起长队,包子、馒头、豆浆、面条氤氲在白色蒸气中,店主忙得脚不沾地。“与大企业共享采购链后,进货成本节省了一半以上,这也让我们的早餐价格保持稳定,食客越来越多,现在每天能卖两三千个包子。”
为发挥大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解决个体工商户存在的实际困难,浙江开展了“大企帮小店”专项行动,通过共享技术、共享车间、共享采购链供应链等方式,把大企业的资源优势配置到个体工商户,推动“大企”与“小店”共同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生态体系中,大企业如同参天大树,手握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资源,但仍需依托丰富的市场末梢激活资源价值;小店则是“茵茵绿草”,遍布街巷、贴近民生,承载着千万就业岗位,却常因采购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陷入发展瓶颈。“大企帮小店”行动恰恰有利于打破这种资源壁垒。比如,浙江亿利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为老品牌“坦记皮蛋”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既解决了小店的技术难题,也为自身拓展了产业链应用场景;友邦吊顶将50多家小微企业纳入供应链,既降低了自身采购成本,又夯实了本地产业基础。这种协同模式让产业链从线性竞争转向网状共赢,增强了区域产业的韧性与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这种共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搭台”智慧。从10多个省级部门共同开展“大企帮小店”专项行动,促成数百家大企业与数万户个体工商户成功结对,到地市构建“小店提困难—大企出资源—双方定举措—政府抓推进”的全流程帮扶机制,浙江用制度创新为“大企帮小店”保驾护航。比如,湖州通过机制化运作,已闭环解决“小店”急难愁盼问题900余个,政府的精准引导让帮扶从偶然的企业善举,变成可持续、可复制的生态模式。
当然,这一模式的深化推进仍需破解诸多挑战。比如,如何避免“一刀切”式帮扶,实现资源配置与小店需求的精准匹配?如何平衡大企业的商业利益与小店的自主发展权,防止过度依赖导致的“依附性成长”?如何建立长效监督评估机制,确保帮扶行动不流于形式?这些问题考验着政策设计的精细化水平。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对接机制,鼓励大企业根据小店实际需求定制帮扶方案。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店的赋能培育,引导其在借力发展中积累自主创新能力,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共享成果。
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