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养老服务绘就银发幸福答卷
“幸福食堂花样多,还有‘饭搭子’唠嗑;家门口就能量血压、学养生呢”……在上饶市广丰区街头巷尾,老人们念叨的日常,藏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银发幸福密码”。从“幸福食堂”的烟火气到“青暖银龄”的志愿红,从“健康小屋”的安心守护到居家改造的细微关怀,从一餐一饭的安心守护到全域服务的体系构建,让“老有所养”升级为“老有善养”,以多元创新实践,在寻常巷陌间绘就了一幅“老有丰味、幸福满堂”的温情画卷。
这份幸福,始于一餐热饭的“暖胃温度”。城南社区的“幸福食堂”里,血压仪与防诈宣传册并排摆放,老人们吃着热饭,听着健康课,唠着家常,既暖了胃,又安了心;裕丰社区的“幸福食堂”里,王奶奶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老人的心声:“家里俩菜吃一天,这里8块钱能尝到5样鲜。”广丰深谙“民以食为天”,以“三方共担”的巧思破解老年助餐难题——社区补一点,让服务有底气;食堂让一点,让实惠看得见;个人掏一点,让消费有尊严。更难得的是,这份“舌尖上的关怀”不止于饱腹:这方小小的食堂,早已不是单纯的“吃饭点”,而是老人们的“社交场”“安心屋”。
这份幸福,源于上门服务的“贴心厚度”。泉波镇梧桐坞村的吕大爷,对着上门的志愿者笑得合不拢嘴:“理发、打扫卫生,你们一来,家里就热闹了!”志愿服务变成了“精准配送”的暖心礼包:剪刀翻飞,剪出清爽发型;听诊器轻贴胸口,记下健康数据;扫帚舞动,扫去积尘与孤寂。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按需分组、随叫随到”的实在——老人缺什么,志愿者就送什么;生活有什么难,服务就补什么短板。这份“送上门的温暖”,打破了居家养老的“孤独壁垒”,让老人们在熟悉的屋檐下,既能享受专业服务,又能感受邻里般的温情。
这份幸福,藏在健康守护的“安心长度”。大石街道十字垄社区的“健康小屋”里,李奶奶握着医护志愿者的手称赞道:“不用跑医院,在家门口就能查身体、学养生,太方便了!”用“五彩志愿服务队”搭起健康桥梁,把“健康守门人”请到老人身边:电子血压计、血糖仪随时待命,专业医护定期坐诊,从基础检测到养生指导,从视力筛查到护眼妙招,把健康服务做在了“平常时”“细微处”。溪边村“一老一小”幸福院里,志愿者耐心教老人做眼保健操的身影,与“健康小屋”里的叮嘱相映成趣——这里的健康服务,不止于“治病”,更重于“防病”;不止于“检查”,更在于“陪伴”。正是这份“看得见的守护”,让老人们少了就医奔波的烦忧,多了“小病不出社区”的安心,让健康成为晚年生活最坚实的底色。
这份幸福,更显于居家改造的“细节精度”。排山镇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摸排需求,居家适老化改造,没有“一刀切”的模板,只有“量身定制”的贴心:马桶边的扶手、床边的护栏,是为了让行动不便的老人“站得稳、坐得安”;台阶的缓坡、灶台的高度,是为了贴合老人的生活习惯;桐畈镇上门安装的“燃气安全三件套”,则在酷暑里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工作人员顶着烈日穿梭于街巷,把波纹管、自闭阀、报警器装到老人家中,也把“放心”二字装进了老人心里。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改造,看似微小,却精准戳中了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痛点,让家不再有“安全隐患”,只有“安心港湾”。
从“幸福食堂”的一餐饭到“青暖银龄”的一次上门,从“健康小屋”的一次检测到居家改造的一处扶手,广丰敬老爱老工作融入了柴米油盐的实在,是藏在衣食住行里的温度。它印证了一个道理:最好的养老,是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活出体面与尊严;最暖的民生,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从愿景变成日常。
如今,“老有丰味”的幸福图景正在广丰徐徐展开,而这份对银发群体的关怀,仍在持续升温。未来,当更多“零距离”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更多细节里的温暖浸润晚年生活,广丰必将以更扎实的实践,让“夕阳红”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让“老有颐养”的画卷,在烟火人间里愈发生动鲜活。
(陈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