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创新育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正是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举措,也是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浸润大学生心灵,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人才根基?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红色故事创演这一形式和载体,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叙事化、情感化的教育过程,构建“情境—体验—内化—践行”的契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育人新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红色基因深植高校育人沃土。
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核。红色故事创演,以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内核,依托情景再现、角色塑造与情感动员等多维叙事策略,推动实现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舞台、从记忆走进心灵、从过往贯通当下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化过程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更凸显了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一是筑牢信仰之基。通过身体参与和情境嵌入,大学生经由角色演绎,得以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与历史抉择,从而在情感共鸣与价值体验中实现对理想信念的主体性建构,完成从认知认同到价值认同、从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升华,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与践行。二是厚植家国情怀。通过跨越时空的故事对话和身份投射,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推动其情感结构从“知我中华”向“爱我中华”演进、价值立场从“爱国情”向“报国行”跃升。三是培养奋斗精神。从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到建设时期的发愤图强,再到新时代的守正创新,红色故事中蕴含的奋斗基因通过创演实践得以激活、传承并发扬光大,激励大学生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讲述传承中坚定志向,从而勇于面对新时代的风险挑战,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姿态,真正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体系。红色故事创演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套融多元主体、教育过程与反馈机制于一体的系统性育人工程,具有系统性和集成性特征。其一,构建多主体联动、多资源整合的育人生态。通过加强高校、红色纪念场馆、社区组织等主体的协同合作,建立“基地共建、课程共研、活动共办、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红色教育共同体,推动实现人力、内容与平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层面的深入推进。其二,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借助巡演、研学、数字传播等多元形式,红色教育实践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场域、从线下拓展至线上空间,极大延展了思政教育的工作半径与覆盖维度。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样态,更重塑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结构,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广泛辐射和价值理念的有效传递,充分彰显了现代思政教育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发展趋势。其三,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深情叙事引发情感共鸣,唤醒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使命意识;通过团队创作与舞台呈现,培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举办公益巡演与社会服务,强化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真正达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红色故事创演的创新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其一,思政教育要提升亲和力、追求实效性。要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载体,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情感动员,有效克服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抽象化、概念化倾向,推动价值观教育向具象化、生活化转型,使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二,思政教育要超越单向的知识灌输,通过主体性参与和情感体验,使大学生在做中学、在行中悟,完成价值观从外在规范向内在信念的转化。比如,通过重构教育主客体关系,确立以激发大学生主体性为中心的新型育人模式,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与亲身践行者,在深度参与中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情感到信念的升华。这一过程精准契合了当代青年渴望参与、注重体验的认知特质,是培养具有坚定信仰、自主思考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其三,思政教育要超越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构建融合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养成与人格塑造的综合性育人生态。通过将历史与现实、小课堂与大社会、理论讲授与情感体验有机贯通,生动回答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如何创新教育范式、如何凝聚育人合力的时代课题,推动红色资源实现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传承、从历史叙事到当代诠释、从校园实践到社会传播的深刻转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能与社会认同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幸灵敏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