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与青春共舞

2025-08-18 04:55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非遗市集摊位前,穿汉服的姑娘接过手作绒花发簪,转身用手机拍下与老艺人的合影照片并分享在社交平台;校园社团活动中,高中生用3D建模还原榫卯结构,打印出的迷你斗拱在灯光下折射出科技与传统交织的璀璨光芒……当青春的鲜活气息遇上非遗的沉静古韵,一场场跨越千年的邂逅正在各处悄然发生。这些双向奔赴的“相遇相知”,让曾在时光里略显寂寥的非遗,焕发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勃勃生机。

  在岁月长河中,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情感与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因传承方式局限等问题,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3岁,40岁以下的代表性传承人占比不足1%,“老龄化”问题凸显。在此现状下,年轻人的主动参与成为破局关键。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行动起来,用热情与创造力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灵魂。

  行动源于心底的热爱与认同,这是一种更持久的动力。曾几何时,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备受冷落,年轻人也对非遗传承敬而远之。而今,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和传播渠道、手段的多元化,非遗渐成年轻人的“新宠”。他们变成主动创造者,在传承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意。比如,江苏95后姑娘孙歌尧针对年轻人偏好,采用低饱和国潮配色,并融入宋锦、苏绣等技艺,一下子让传统形制的徐州香包“年轻”了好几岁。这种从“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转变,为古老技艺扎根当代提供了坚实土壤。

  非遗的生命力既在于“传”得扎实,更要“播”得灵动,青春巧思是为其打开破圈之门的钥匙。在数字浪潮中成长的年轻人,仿佛天生带着文化传播的基因,总能用最鲜活的方式,讲好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古老故事。当Z世代用vlog(视频日志)记录皮影戏制作过程,在短视频里挑战“三刀剪双喜”的剪纸技艺,在弹幕里讨论苏绣“双面三异绣”的独特技法,在线发送“凤凰装体验券”邀网友感受“最炫畲族风”时,这种有温度的互动传播,比教科书文字更具穿透力,让非遗成为年轻人主动拥抱的生活潮流。

  青年与非遗的相遇,更能为文化认同埋下种子。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年轻一代更需要文化根脉的滋养。事实上,非遗背后凝结着特定地域记忆、民俗智慧与人文精神,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为青年构建文化认同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对象。当年轻人对着镜头拆解榫卯模型,看海外网友为“不用一钉一胶却坚不可摧”的东方智慧惊叹,最初的好奇与热爱或许早已升华为更深厚的情感,生长为文化自信。非遗如同一把钥匙,助力青年打开与传统对话的门,更让使用者沿着门后的路,一步步走向内心的文化栖息地,构筑起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家园。在文化交流交融的“地球村”里,手握这把钥匙的年轻一代,既能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更能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勇于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

  期待更多年轻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与创新者,让古老技艺跨越时空,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文化中国版图上持续绽放光彩。

  黄仕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