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必须主动拥抱变革,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这既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育人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为此,应从育人理念、教学空间与教学流程三个层面系统发力,探索智能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新路径。
以智能技术重塑育人理念。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成效的关键在于能否触及学生心灵,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人工智能的融入,正驱动育人理念从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向着情理交融的“启智润心”实现范式跃升,让思政教育既有“理直”的底气,更有“气壮”的魅力。一是聚焦精准画像,实现因材施教。传统思政课受制于班级授课的统一模式,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人工智能通过构建知识图谱与自适应学习系统,能精准“画像”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偏好与认知规律,并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探究任务。这彻底改变了“大水漫灌”式的教学,代之以精准“滴灌”,引导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上主动建构知识、内化思想,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二是聚焦情感洞察,达成双向共情。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情感的触动与共鸣。人工智能的情感计算与语义分析技术,能够实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互动与文本讨论中的情绪反应与观点倾向,帮助教师敏锐洞察其思想困惑与情感堵点。这使得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师生间建立起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深层连接,实现从单向说教到“润物无声”般的价值认同。三是聚焦人机协同,升华教师角色。AI赋能并非要取代教师,而是要构建人机协同的育人新生态。AI助教可以承担起基础知识讲解、海量资料查询等辅助性工作,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思想的引领、情感的交流与精神的启迪。
以沉浸体验拓展教学空间。“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善用社会大课堂。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正在打破传统教室的时空壁垒,重构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的“虚实共生”教学场域,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一是打造“沉浸课堂”,激活红色基因。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AI能够创设出高度仿真的“数字历史现场”。学生可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般地走进革命圣地,见证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奇迹,在沉浸式交互体验中,深刻感悟伟大变革成就,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在数字空间中得到激活与传承。二是拓展“云端学堂”,实现无处不学。AI驱动的智慧教学平台将“大思政课”的丰富资源整合于云端,学生可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意味着思政教育突破了固定的课表限制,将广阔的社会实践、丰富的网络资源纳为教学场景。建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大课堂”。三是链接“社会镜像”,构筑实践桥梁。“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现实。人工智能能够实时抓取分析社会治理、经济运行、民生舆情等数据,构建起反映社会现实的“数字镜像”。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些鲜活的“社会切片”,思政课从书斋走向了广阔天地,理论与实践之间得以架起一座数据驱动的桥梁,让学生在洞察国情世情中坚定理想信念。
以数据驱动再造教学流程。教师是思政课的设计者与主导者,教师作用至关重要。一堂高质量的“大思政课”有赖于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把控。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教师能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优化,实现从“单向传导”到“智能闭环”的高效育人新流程。一是课前智能备课,让教学内容“鲜活起来”。AI系统依据教学大纲与时事热点,为教师智能筛选、生成鲜活案例与前沿素材。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备课效率,更确保了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用青年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二是课中智能伴随,使课堂互动“灵动起来”。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AI作为“智能助教”,根据课堂讨论的走向即时生成追问话题,实时进行观点聚合与可视化呈现,甚至通过情绪识别技术感知课堂氛围。这种“智能伴随”打破了预设教案的线性执行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与机器智能动态碰撞、共创共生的场域。三是课后数据循证,使育人评价“精准有效”。传统教学评价多依赖于经验判断和终结性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人工智能通过对学生课堂互动、作业文本、讨论观点的全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形成科学的“学情报告”,精准诊断其学习成效与思想动态。这种数据驱动的形成性评价使教学反馈更具针对性,为教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构建起“教-学-评-改”的智能闭环。
当然,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也要重视其带来的风险挑战。比如,由于人工智能数据的不可靠性及算法设计的偏差,会生成看似合理但错误的信息,极易给人们带来误导;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还存在削弱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风险等。这些问题,在融合中需要关注。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拥抱技术变革,以审慎理性的智慧驾驭技术发展,做到趋利避害,这才是我们对待人工智能正确的态度。
杨明娇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改革创新机制研究(SZ242007);2023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数字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23YB299);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游戏四元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戏化设计——以江西瓷板画为例(202414437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