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江西红色资源创新应用探索

2025-08-18 04:55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把弘扬红色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持续红火,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展览场景、戏剧演出、文创产品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成效显著。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红色资源极其丰富,红色文化极其深厚。在数智化时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江西红色资源的创新应用形式与途径,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意义重大。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红色资源创新应用探索,可以在构建红色文化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服务,构建知识图谱、开发智能应用,打造红色IP、推动产品创新等方面,大显身手。

  建立用户画像 实现精准服务

  在互联网服务无处不在的当下,人们通过线上平台获取红色文化资讯、学习红色知识、虚拟游览红色景区,因此留下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包括讨论留言、学习行为、短视频评论、红色旅游景区游记、红色书籍读后感、对文创产品的希望和评价,等等。通过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分析用户在各类平台留下的关于红色文化的数据,可以有效地构建出多维度的、动态的红色文化用户群体画像。

  这些画像背后,呈现的不再是模糊的“大众”,而是清晰的具有不同特征、需求和行为的细分群体,如热衷评论新上映的主旋律影视剧、情感表达直接热烈、积极参与打分的“主旋律影视剧粉丝”;在旅游平台积极发声、对场馆设施服务提出建议、乐意分享带孩子参观后的体会,等等。通过用户画像,红色资源管理者、红色文化服务提供者可以精确掌握谁在关心关注红色文化,这些人的特征、偏好、行为模式和潜在需求是怎样的,进而思考如何更加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如何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的精准传播。

  用户画像为红色资源创新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是一项推动数智化时代为多元用户群体提供精准服务、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

  构建知识图谱 开发智能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江西红色知识图谱,与用户画像一样,同样是系统化、结构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工作。这一工作,通过数据采集、知识提取、融合和本体建模,将江西丰富的红色历史,按照发生时间、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革命旧址遗址、精神内涵、文物、文献等进行分类,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把这些分散的、非结构化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可关联、可推理的知识网络,并以可视化工具进行展示。

  构建知识图谱,是智能问答应用的基础工程。智能问答系统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它通过交互式问答形式为用户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其原理是利用自然语言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将用户的提问文本转化为系统可理解的查询语句,将生成的查询语句提交给存储红色知识图谱的数据库执行,最终直接从图谱中获取精准答案。比如,当人们问到“井冈山会师是哪一年?”“方志敏烈士有哪些主要著作?”“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谁?”“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经历了哪些困难?”等问题时,都能得到准确清晰的回答。

  知识图谱的严谨性决定了智能问答应用的可靠度,要求构建知识图谱的数据来源必须采用权威史料或官方发布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细节性史料,必须经过严格考证,并建立完善的数据校验和更新机制。基于这些红色知识图谱搭建智能问答应用生成精准、易懂的答案,为包括普通游客、专业研究者在内的多元用户,提供高效、便捷、权威的数字化平台服务。这一过程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其核心在于将严谨的历史知识与先进的智能技术深度结合。

  打造红色IP 推动产品创新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产权,最早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动漫等。现在的IP概念已远远超出知识产权的范畴,与红色资源有关的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件文物、一处遗址,甚至一句名言,都可以被冠以IP的名义进行开发。IP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优质IP不仅能为红色题材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更是价值观传输的有效载体,是解决红色资源同质化的有效手段。注重挖掘红色资源中的细节信息,实现差异化定位,就能使江西本土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辨识度、情感连接与商业价值的文化IP体系。

  首先,通过资源挖掘和故事原型开发完成江西红色IP的提炼与符号化。举例来说,在视觉层面,通过梳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提取如“八角楼的灯光”“红井”“朱德的扁担”等标志性元素,形成包含标志、色彩、图案及其组合的红色IP视觉符号库。在内容层面,将江西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转化为不同的叙事模型,在叙事模型中构建出角色IP和场景IP。如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这句响彻神州的名言,已成为我省极具辨识度、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基因传承IP。

  其次,围绕江西红色IP进行红色文化产品的创新应用。影视、演出、游戏、文创等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均可共享江西红色IP资产,利用IP自身的数字属性和流量优势,推动江西文化产品的创新和江西红色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比如,演出创新上,可从观演分离的舞台剧,转变为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行为剧场。游戏开发上,通过谨慎处理历史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关系,为年轻人尤其是00后提供趣味性、参与度、严谨性兼备的红色历史学习场景。如以第一次反“围剿”为故事主线,以将领、战士、百姓等多种角色IP和侦察、部署、指挥、战斗等多维场景IP,进行严肃游戏的创作和开发,帮助玩家深刻理解军事斗争中蕴含的辩证法。文创衍生上,从刻板的纪念品设计转变为江西红色精神的生活化载体创作。将“红五星”“马灯”等视觉IP符号,进行简化与抽象,应用于当地农产品包装设计,拓展江西红色文化符号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设计内置AI讲解沿途历史事件的“挑粮小道”登山杖,实现革命精神和生活美学在实用性生活物件中的有机融合,等等。当下,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红色IP塑造到IP应用的全过程赋能,在故事延展的剧本创作、文创产品的草图设计、严肃游戏的关卡难度调控、IP资产的跨媒介一致性管理等环节展现出巨大的技术支撑能力。

  当然,发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江西红色资源创新应用,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历史真实性、意识形态安全、技术伦理等挑战。首先,要建立专家审核机制,明确标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性质,对内容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核,避免“技术虚构”历史。其次,要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审核工作,确保AI模型训练数据、生成内容、推荐算法符合主流价值观,防止技术被滥用或产生误导。最后,重视技术伦理与隐私保护,在用户数据收集、画像构建、精准推送等环节中,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规,确保用户数据安全,避免算法歧视。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为江西红色资源创新应用带来了革命性机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生力军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成为教育现代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红色文化育人的瓶颈,高校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作为。建议构建各方协同合作共同体,找准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充分释放江西红色文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向潜力,在确保尊重历史、弘扬精神、服务人民的前提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戚翼飞 徐津

  【作者分别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西红色历史建筑的基因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S24112)的研究成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