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新家人”吗?
2025-08-17 10:41 阅读
经济日报
从产业现状来看,中国机器人消费呈现出三大优势:
-
技术拐点已至 “大模型”加“具身智能”,让机器人听得懂、做得到。各类展会上,不少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已经能让机器人秀出“长程奔跑”“双手冲咖啡”等高难度动作。 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70%,今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79亿元以上。消费机器人普及的技术基础初步奠定。 -
市场潜力巨大 机器人4S店推出场景体验、即时销售、签约交付、售后维修的一体化服务。 机器人主题餐厅里,酒保、歌手、脱口秀演员、科普科学家都是人形机器人。这种沉浸式消费体验正在消解公众对机器人的距离感。 此外,老龄化加速、人力成本上升、“懒人经济”多重因素叠加,医疗康养、家庭服务、教育娱乐三大场景的机器人市场被广泛看好。消费机器人普及的心理期待已经拉满。
-
政策利好频现
国家层面,工信部2023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地方层面,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示范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布局。比如北京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此次机器人消费节,还发放了专属消费券,个人购买机器人产品最高可获得1500元补贴。消费机器人普及的利好政策不断推出。
展望未来,让消费机器人从“尝鲜”变“常用”,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
政府要多听听企业的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 -
企业要多听听消费者的需求,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丰富产品种类,降低产品成本和消费门槛。 -
社会层面,应加强对机器人的科普和讨论,提高消费者对机器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