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的八个重要贡献

作者 | 黄双穗 吴自锋
题图 |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个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江西人民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为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首次以国家政权的名义正式对日作战的宣言在这里发布
1931年9月,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1932年4月15日,临时中央政府发表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提出“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这一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鲜明立场,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也为后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日战争宣言》是中国最早的以国家政权名义对日作战的宣言,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了9年,中华民国政府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才于12月9日正式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最早北上抗日的红军部队从这里出发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为推动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1934年7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60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军团长寻淮州等率领从瑞金出发,携带160万份宣传品,深入皖、浙、赣、闽等地,担负起北上宣扬抗日、牵制打击国民党军队等光荣任务。
11月,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会师,合编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北上抗日先遣队最早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口号,行程5000多里,连续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力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有力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和民众的觉醒,也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书写了一段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史诗。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图。

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谈判在这里进行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为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1937年六七月间,在前期谈判基础上,国共两党先后两次在庐山秘密举行谈判。
6月4日,周恩来上庐山,代表中共与蒋介石等进行谈判。周恩来提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御辱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由于双方分歧过大,谈判无果而终。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于次日通电全国,号召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7月15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再次上庐山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提出以此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在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庐山抗战博物馆。 林健庐/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劲旅新四军在这里组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以信丰县的油山为中心领导红军部队在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1937年9月24日,南方八省游击区最高领导人项英应约赴南昌,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谈判并获得成功,标志着南方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26日,中共中央分局在南昌月宫饭店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由陈毅负责联络和接待各地红军游击队来南昌商谈改编有关事项。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1938年1月9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挂牌,开始了军部的实际运作,初步完成了军部领导机构的组建。军部在南昌最中心的任务,是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把分散在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进行整训改编,组成抗日大军。
经过3个月的整训改编,南方八省14个游击区的红军组建成新四军,全军1.03万余人,活跃在大江南北抗击日本侵略者,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4月4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南昌,率部队向安徽岩寺集中,奔赴抗日前线。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

22次大会战中作战区域涉及江西的有6次
进入全民族抗战后,江西是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22次大会战中,作战区域涉及江西的有6次,分别是武汉会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
1938年9月底至10月初,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大捷(战场在江西德安县),是抗战中少见的整建制围歼日军精锐部队的战役,歼敌1万余人,叶挺评价万家岭大捷“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1941年春的上高会战,消灭日军1.5万余人,被评价为“抗战4年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

粮食和兵员贡献:“后方三大产粮区”、实征兵员全国第四
江西历来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全民族抗战中,江西与四川、湖南三省被称为“后方三大产粮区”。江西除负责本省战区军民的粮食供应任务外,还承担了第三战区驻浙江、皖南部队,第七战区广东东江、北江驻军和第九战区湘东、湘北驻军的军粮供应任务。
全民族抗战八年中,江西贡献粮食达5000万石,占全国征粮总数的12.9%,曾有人指出江西“就粮食一项说,实负有支持东南整个抗战局面的最大‘责任’和‘使命’”。
兵员是支持抗战的一个重要力量。全民族抗战八年中,江西征兵人数达103万余人,占当时江西省总人口的7.5%,兵员数量居全国第四,大量赣鄱儿女浴血疆场、奋勇杀敌,无数抗日英雄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生命。

南昌作为中国空军的“心脏”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卢沟桥事变前,南昌有两个飞机场,其中三家店机场是中国空军最大的根据地,几乎是当时东亚最大的飞机场。1934年航空署由杭州迁到南昌,1936年在南昌设立航空机械学校,还建立了空军教导总队。当时,全国作战飞机仅300余架,能实战的飞机约250架,都集中在南昌的机场。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把南昌作为空袭的重点。1937年12月,苏联援华志愿空军到达南昌空军基地,随后击沉了日军一艘最大主力战舰。1938年2月,驻南昌的空军飞赴杭州炸毁敌机50余架,空战中先后击毙日军两大王牌飞行员。1938年5月,中国空军从南昌起飞,经停宁波加油后,越洋飞往日本本土,散发传单百万份,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纸片轰炸”。

梅汝璈。

江西籍大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2月15日,盟军正式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11名大法官中,出生于江西南昌的梅汝璈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大审判。审判历时两年多,梅汝璈负责判决书第四章“日本对华侵略”的起草工作,他向法庭提交了200多页、长达10万余字的资料,为东京审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给罪犯定刑的最后阶段,法庭上不赞成死刑的人数居多,梅汝璈据理力争,最终日本28名甲级战犯受到了应有惩罚,并以6票对5票险胜,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公义,赢得了世界的赞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