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书钉困局”形式主义的刺,扎痛了谁的心?
科研项目结题,竟因订书钉“材质不合规”被卡;种子尚未发芽,就被频繁催交项目“新进展”;项目验收要层层“通关”,“感觉科研搞到最后,都是在为打印店打工”……这些听起来奇怪的现象,却是一些真实的烦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不断建立起来,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取得阶段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落实未到位的问题。比如,有些科研管理部门,沉迷于“细节控”,甚至吹毛求疵,频繁“催更”指望项目提前“结果”,验收流程反复“折腾”,令人心烦却又无奈。
当然,这股看似“精细管理”实则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歪风,绝非实验室独有。有的地方社区干部深陷“表哥表姐”之困,案牍劳形;有的学校老师工作之余疲于应付各类评比检查等非教学任务……宝贵的时间被文书、留痕这些琐事占据,基层疲于应付,却也不一定“出活”。
时至今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早已是上下共识与行动。为何这些所谓“精细管理”仍像野草一样,拔了又长?细究起来,是因为需要铲除的“土壤”有多层。
表层是“成果焦虑”和“安全本能”在作祟。有一种要求是,既要立竿见影的显性成果,又要尽可能规避风险。于是,压力层层渗透,管理越来越“精细”。似乎材料越厚、留痕越多、流程越全,就越能证明工作扎实、自己尽责。当“不出错”成为管理者的第一目标乃至唯一目标时,在订书钉上“锱铢必较”便成了“合理”选择。
里层是信任缺失下的“严防死守”。不放心基层能自觉把事情做好,那就用繁琐的条条框框来“卡”;不善于抓主要矛盾,那就用面面俱到、地毯式的检查来“堵”;没有新的管理方法,那就靠发文件、开大会、填报表、搞检查这套“老办法”来推动工作。
底层是“合规”压倒“实效”的扭曲逻辑在一些地方蔓延。订书钉是什么材质?材料够不够厚?照片数量达没达标?这些成了硬杠杠,而真正的科研有没有突破?服务群众效果如何?这些关乎核心价值的指标,反而因为难以简单量化,成了可以“商量”的“软指标”。
难题何解?方法论早已是老生常谈,关键仍在于让各项减负措施真正落地。
减负,须从“瘦身”破题。少发不必要的文件、砍掉不必要的报表、合并同类型的检查,传导到基层,负担自然减小。在定规矩、设标准时,多想想基层的难处,多尊重不同工作的“生物钟”,指挥棒转向了,基层才能告别瞎忙活。
赋能,要让“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要敢于为基层赋予合理的自由裁量空间,除了清晰的“负面清单”之外,让基层有灵活应变、施展拳脚的“气口”。少一点指手画脚,把评价的锚,坚定地抛在实实在在的产出和效果上。
容错,给敢闯敢试留下空间。只要是为了把事情干成、把事业做好,过程中的一些小波折、小失误,应该给点空间去调整、去改正。让闯将们能把悬着的心放下来,把紧绷的弦松一松,把宝贵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让事业“开花结果”上,而不是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生怕踩了哪个看不见的“雷”,才能防止基层干部陷入多干多错的躺平逻辑。
说到底,破除形式主义这场硬仗,核心是一场关于信任与实效的回归之旅。只有从“合规枷锁”转向“实效导向”,才能真正为创新松绑,为实干撑腰,让专业的人心无旁骛地做专业的事。
这正是:
小小钉书钉,形式多又多。
表格催更急,实效被耽搁。
规矩织成网,信任何处落?
松绑唤清风,实干结硕果。
(徐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