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闲消夏日长

古代文人避暑消夏有很多高雅的方式,如抚琴、对弈、烹茶、焚香等。但凡能让人安静下来的都是消夏之良方,所谓“心静自然凉”“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代还有一些收藏者,趁着夏天干燥,把平时秘不示人的字画拿出来边晾晒边欣赏,这可谓一种高级的“晒富”。清代文人孙承泽著有记录名人书画的《庚子销夏记》;另一位大藏家高士奇著《江村销夏录》,也有著录品题书画以消酷夏之意。加上吴荣光的《辛丑销夏记》、端方的《壬寅消夏录》,后人把以上四书合称为清代书画鉴赏著录“四大销夏录”。
当然,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著书赏画不太现实,但也有各自的消暑方式,譬如采莲。宋人王同祖诗云:“荷花池畔竹凉床,一枕闲消夏日长。燎过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莲房。”可知采莲是古人夏日户外活动之一。历代画家也不乏以“采莲”为题创作的画作,明人唐寅、仇英、陈淳,清人金农、焦秉贞、改琦都有非常精彩的《采莲图》传世。在笔者的藏品中也有一件《采莲图》扇面画(上图),上绘一片绿树浓荫的荷塘边,一位少女正驾着小舟,探出身来采撷水中的荷花。此画前景的两棵树是用非常写意的线条逸笔草草写出,大片的树叶用没骨法点厾而成,浓淡相交,轻松而自然。作为主角的少女,则是用非常爽利的线条勾勒而成,尤其是开脸和头发,画得非常精细生动。联想到汉乐府中有《采莲曲》,唐代王昌龄、王勃、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也都写过以采莲为题材的诗歌。由于从事采莲活动的多为女性,莲花便常与女子的容貌相联系,更兼之“莲”与“怜”、“藕”与“偶”同音,此时的采莲活动已然与女子一起,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意象。
此画右侧题有一首诗:“玉姿温润不留尘,古水光摇镜里春。合面莲花相窃盼(眄),自怜绝世一双人。”此为新罗山人华喦诗稿《题丽人玩镜》,原意是描写美人伤春、顾影自怜,放在这里也合适,似乎对画中人物情感境界的表达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此画落款人为“叔平李端善”。李端善,字叔平,号端湖,北京人,从学于金北楼,工花卉、虫鸟。金北楼即金城,是民国初期北京画坛领袖,“湖社画会”创立者之一。李端善作为“湖社画会”中并不显山露水的一员,他的这件扇面,或可代表当时北方京津地区的绘画风格和水平。
□ 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