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话初心|瓷火映丹心

2025-07-24 04:53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千年瓷都的窑火里,藏着滚烫的初心;老党员的岁月中,写满赤诚的担当。从军营里冲锋在前的战士,到车间中与窑火共舞的厂长,再到让“景德镇制造”香飘海外的拓荒者,如今77岁的黄来堂,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有些初心,如千年窑火般炽热;有些承诺,和传世瓷器一样恒久。

  军旅淬炼

  1968年,20岁的黄来堂从南昌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战士。他回忆道:“参军后按照部队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苦练过硬军事技术,虚心向老兵学习。”仅1年时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该连6班班长。

  “正常情况提拔副班长要好几年,但因为我能吃苦、肯干事,冲锋在前,所以破格提拔了。”黄来堂告诉记者。

  1972年,因父母身体不好,黄来堂回到家乡。但这段军旅生涯塑造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后来在景德镇为民瓷厂,他将部队里“令行禁止”的作风带到了车间:工人迟到早退要写检讨,生产指标、质量指标必须按期完成,连工具摆放都要统一标准。工人们私下说:“黄厂长管理车间跟带兵打仗一样,丁是丁卯是卯。”

  窑火抢修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凌晨,景德镇市为民瓷厂二号隧道窑突然传来刺耳的异响。

  “快!锅炉漏水了!”时任副厂长的黄来堂闻声后抄起手电筒冲进车间,带着工人们抢修窑炉。

  窑炉坑道口,热浪裹着浓烟扑面而来,漏水的水管在炉壁裂缝间滋滋作响。大家顶着高温,拎着工具箱、扛着焊枪,下坑道处理问题。

  经过三天三夜的抢修,最后一道焊缝“滋”地冒了串小火星——漏水止住了。“这才是我们工人阶级的本色。”黄来堂说,“窑火就是命根子,拼了命也得护住!”

  这样的抢修,在景德镇还是头一回。“停窑维修的话,从降温到修复,少说得耗时一个月。”黄来堂回忆道,“3天和1个月的产量相比,算笔经济账也知道。”

  千年窑火不熄。后来,这种“带温抢修”的模式在景德镇逐渐推广开来,一群把窑火当命根子的人,用浸透汗水的工装、磨破的手套、熬红的眼睛,守着窑火的温度,也守着一个行业的底气。

  出海弄潮

  在为民瓷厂的出口战线上,黄来堂的“一天一个货柜”成了深圳外贸圈的传奇。上世纪90年代,他带着工人24小时守在生产线上,从拉坯到烧制全程盯紧,“狠抓产品质量不放松”。他硬是靠这股子狠劲,把300多名工人带成“出口铁军”,窑火24小时不熄,一天一台车发往中东、欧美等地。

  2003年,初闯迪拜时,黄来堂派女儿黄红在当地成立陶瓷销售公司。“后来那丫头把生意做起来了。”他笑说,包括中东的大宗采购,一年最多时有2000多万元的订单,全靠当年攒下的口碑。

  2024年,黄红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之下,又在迪拜创办瓷韵东方贸易公司,涵盖进出口陶瓷贸易、陶瓷批发、陶艺体验。目前年销售额达1600万。“公司创办初期,步履艰难,但是我们父女有信心再创辉煌,继续为景德镇陶瓷出口,为陶瓷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红说。

  “我熟悉景德镇的泥,更守得住交货的规矩。”黄来堂自信地说。从深圳的货柜到迪拜的公司,他用30年将“景德镇制造”摆上了海外货架。如今,他仍盯着生产线:“只要窑火不灭,我这把老骨头就得守着出口的规矩。”

  退休后,黄来堂的党组织关系转移到了社区。在社区党课上,这位老党员的发言总是最有劲:“有人问我图啥?图的就是入党宣誓那天的承诺!”他指了指佩戴的党员徽章说,“当年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就得这样去做。”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宸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