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煤小子”到博士,他的论文致谢何以直抵人心?

2025-07-20 20:30 阅读
光明日报

近日,一篇博士论文致谢感动了很多网友。“还好高中毕业后没有让父母有太多的负担,寒暑假都是在打工,上海电子厂的车床工,焦作化工厂建筑工地绑钢筋,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晋城煤矿上扛炸药,鄂尔多斯的煤矿干掘进,学校里的面食馆、饺子店、炒菜馆提桶清桌子……”网友称这篇致谢“一笔一血、一字一泪”,称他为“最猛大丈夫”。

仔细阅读其中,他来自小山村,经过两次高考19岁才考上专科,后来专升本,本科学习地质工程,考了研,学习采矿工程,研二才有了第一台电脑,最终成功取得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实现了从挖煤工到工学博士的华丽转身。

人与人的悲喜或许并不相通,但共情之处却足以直抵人心。有人感慨他身陷沟渠却不忘仰望星空的豁达;也有人被他的精神所震撼,赞其“好一个‘男儿到死心如铁’”;更有人感慨,看了他的经历,曾以为自己正身处逆境实则“不值一提”。在他的论文致谢中,似乎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挖煤小子”的经历,也让很多人联想到黄国平在博士论文中写的“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想到大凉山小伙苏正民的6000字毕业论文致谢,想到“考研7次,屡试不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赵安之的论文致谢。这些论文后记引发的“刷屏”,常常能冲上热搜,让读者们心生感慨:一路走来的经历已是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逆境之中他们依然继续探索,并回馈社会。

“普通人也有大作为”“一手烂牌打成王炸”,大家往往乐于见到这样的反差,这也似乎能够填平普通大众对于遥远目标求而未得的期待。但要知道,煤窑到实验室、从工人到研究生,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什么“逆袭爽文”,也不是什么“苦难叙事”,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努力与坚持终有回响。

“挖煤小子”们用自己的经历展示着“坚持”二字的生命力。要知道,并不是人人生来都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在这些“反转”“逆袭”的桥段中,我们能看到坚持、梦想和收获,也能看到困惑、无助和烦闷,但唯独看不到“放弃”。这些致谢,让人们看到了奋斗最好的样子,看到坚持的热血依然存在。或许,这也是“挖煤小子”表示“可转载致谢以激励同学”的意义所在。

当然,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无可复刻的,奋斗的意义也并不等同于“没苦硬吃”。明确自己的目标、执着自己的热爱、坚定自己的选择,不为一时的逆境所困,也不被一味的空想所限,我们相信,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终会有所收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