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00后”小伙当上“鸵鸟司令”

被乡亲们亲切称为“鸵鸟司令”的“00后”小伙吴锦彪,背后藏着怎样一段从困境逆袭到反哺乡村的奋斗故事?
作者 | 刘兆春 吴永琛
题图 | 吴锦彪骑鸵鸟
深夜12时,闹钟响起,会昌“00后”小伙吴锦彪用凉水抹了把脸,开始屠宰当天需要发货的三只鸵鸟。他必须在四点半前将鸵鸟肉送到各地市场摊位。这样的日子,吴锦彪已经坚持了6年。
2024年,吴锦彪获评第二届“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在村里,存栏量700多只的鸵鸟养殖基地,也让他在十里八乡声名远扬,被乡亲们亲切称为“鸵鸟司令”。这个外号背后,藏着一段从困境逆袭到反哺乡村的奋斗故事,更是一位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逐梦创业的生动写照。

吴锦彪在给小鸵鸟喂食。

破局:在泥泞中踏出创业之路
吴锦彪,2003年出生于会昌县庄口镇大陂村。2020年,中专毕业的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放弃了景区前台经理的晋升机会,作出了一个让所人意外的决定——投身鸵鸟养殖。
揣着东拼西凑来的4万元,他在自家门口的荒地上搭起简易棚,从外地引进50只非洲鸵鸟种苗,开启了充满未知的创业之旅。那时的他,眼神中满是憧憬,却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场场接踵而至的磨难。
创业初期,因为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吴锦彪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首批50只鸵鸟,因疾病防治不当,小鸵鸟不断死亡。看着曾经活蹦乱跳的生命逐渐消逝,他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那时候养鸵鸟的人很少,想找个懂行的咨询都找不到,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吴锦彪回忆道。
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他就对照家禽养殖书籍,结合鸵鸟的实际情况摸索;没有现成的药物配方,他就尝试用治疗家禽胃肠病的药物进行调试。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尝试中,他逐渐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养殖技巧。
然而,考验并未就此结束。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养殖场,100多只鸵鸟被洪水无情冲走;2022年,养殖棚线路短路引发火灾,80多只鸵鸟葬身火海。
连续的重创,让吴锦彪几近崩溃。为解决鸵鸟孵化难题,吴锦彪化身“实验员”,守在孵化箱旁,从36.2℃到37.5℃逐个温度进行试验,详细记录每一个温度下鸵鸟蛋的变化,不断调整孵化环境。白天,他在养殖场忙碌;夜晚,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常常熬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总结,鸵鸟的孵化成活率逐渐提高。
创业这几年,吴锦彪的货车行驶里程达7万多公里,轿车更是跑了30多万公里。这些数字,是他奔波在创业路上的见证。他的足迹遍布周边县市,只为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寻找优质的鸵鸟种苗和饲料。

吴锦彪指导农户养殖技术。

蝶变:在创新中找到产业密码
当第一批鸵鸟出栏时,他满怀期待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却遭遇了销量惨淡的现实。许多人对鸵鸟肉的食用价值和烹饪方法一无所知,甚至心存疑虑。
为了打开销路,他采取了最直接的策略——免费品尝。他背着新鲜的鸵鸟肉,走街串巷拜访各地餐馆、农庄。每到一家店,就送上一斤鸵鸟肉,诚恳地说:“先尝后买,不满意不要钱!”同时,他在会昌各地发放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详细介绍鸵鸟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以及鸵鸟蛋、鸵鸟毛等产品的用途。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鸵鸟和鸵鸟相关的产品,他学习拍摄宣传视频,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努力让鸵鸟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现在我们与福建、赣州等地专门的鸵鸟餐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吴锦彪说。
2021年,吴锦彪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直播的巨大潜力,毅然开启了“网络直播”新战场。他以养殖大棚为背景,在镜头前与网友们畅聊鸵鸟的养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加工产品。他骑着鸵鸟讲解防疫知识,展示用鸵鸟蛋雕刻的精美工艺品,还现场烹饪美味的鸵鸟肉菜肴。
吴锦彪的真诚与专业,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他的鸵鸟生意也走出会昌,走出江西,辐射到辽宁、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越南。“鸵鸟浑身都是宝,肉、蛋、苗、毛都能变现。”
不满足于单纯的养殖和销售,吴锦彪开始积极拓展产业链。他将部分鸵鸟租赁给景区,为游客提供新奇的体验项目;与手工艺人合作,将鸵鸟蛋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3年,凭借在鸵鸟养殖领域的突出表现,吴锦彪当选为江西省鸵鸟养殖协会副会长。庄口镇建设了4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租赁给吴锦彪。2024年,他投入2万多元购置全自动鸵鸟孵化机,将孵化温度精准控制在36.9℃。
如今,养殖场年出栏量达700多只,年产值突破200万元,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客户信任咱,再远也要把货送到。”这份诚信,成了他最坚实的底气。

鸵鸟蛋工艺品。

共富:带动一方致富增收
当技术和销售迈上正轨,吴锦彪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他创造性地推出“公司+农户”模式,免费为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承诺保价回收,让村民们没有后顾之忧。
起初,村民对这个年轻的后生心存疑虑,不相信养殖鸵鸟能带来收益。吴锦彪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地给大家讲解鸵鸟养殖的前景和利润,邀请大家到养殖场参观。
终于,66岁的小密村村民郑清浪被他的诚意和坚持打动,选择“入伙”。在吴锦彪的指导下,郑清浪养了五只鸵鸟(一公四母),每月仅靠卖蛋就能增收2000元。“没小吴,我哪懂养鸵鸟,跟着他干,靠谱!”郑清浪笑着说。
看到实际收益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跟投。在吴锦彪的带动下,包括会昌县40多户在内的众多省内外农户投身鸵鸟养殖,10余家农户跟着养了三四年鸵鸟。他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建立养殖交流群,及时为农户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夕阳下的养殖基地,吴锦彪一边检查自动孵化机,一边接听来自各地的订单电话。从当年简陋棚里的50只幼鸟,到如今年出栏近千只、产值数百万的产业;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到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领头雁”,这个年轻的“鸵鸟司令”用行动证明: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青春同样可以绽放耀眼光芒。
当被问及梦想,他望着远处的山坳,心中在盘算:想建个现代化养殖园,让更多人吃上“鸵鸟饭”,过上好日子!

游客骑乘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