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病不收钱!”南昌修车匠徐勇军,22年暖哭一条街!
夏日的南昌市红谷滩区长江路,蝉鸣阵阵。7月1日下午,沿街的一家电动车店内,正在忙碌的店主徐勇军,被一阵手机铃声打断手头的工作。
“勇军啊,我的车子半路没电了,来帮我看下不?”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求助声。“哦,可以哦,你告诉我位置……”话音刚落,徐勇军便利落地收拾好几样维修工具,跨上电动车,向着求助地点疾驰而去。
这家坐落于街边的电动车小店,既是销售门店,也是维修站点。多年来,无论日常销售还是维修服务,只要街坊邻里一个电话,无论上门还是“路救”,徐勇军总是有求必应,义务相助,他把自己的小店经营成了周边邻里信赖的“暖心驿站”。不熟悉的顾客常常尊称他“老板”,而朝夕相处的老街坊们,总是熟稔地唤一声“勇军”,这声称呼里,藏着邻里间的信任与情谊,也见证着他用双手努力谋幸福的奋斗岁月。
凭借着口口相传的好名声,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凤西社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点”的牌匾,郑重悬挂在徐勇军的小店门口。“当初我们在辖区规划志愿服务点时,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推荐了勇军,这份好口碑,真是实至名归!”社区书记熊伟笑着说。
这块看似寻常的招牌
既是对他多年善举的肯定
更像一盏明灯
以点点微光照亮了辖区的友爱互助
也点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
“聚小爱为大爱”的温暖图景

01
修车28年:一把扳手撑起生活

41岁的徐勇军,初见时带着几分不善言辞的诚恳。他眉眼温和,话不多,唯有聊起手中的扳手与零件,眼里才会亮起专注的光。如今,他在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经营着两家电动车店,与别家不同的是,店门口格外挂着“勇军电动车修理店”的招牌——这里不仅卖车,更藏着他打磨了快三十年的好手艺。
这两家小店,是他撑起一家四口生计的“根据地”。谈及28年的修车生涯,徐勇军的话匣子慢慢打开。1997年初中毕业,13岁的他揣着“学门手艺混口饭吃”"的朴素想法,走进了一家修理铺当学徒,那时的他总比别人早到半小时,蹲在地上拆零件、记构造,油污沾满袖口也顾不上擦,凭着一股肯钻的韧劲,没几年就练就了一手好技术。

2003年,街头的电动车渐渐多过摩托车,徐勇军敏锐地嗅到了变化。“电动车结构比摩托车简单,但修起来更要细心。”他边学边练,很快摸透了新车型的门道。也是这一年,看着往来市民抢购电动车的热潮,他在红谷滩区租下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店,既修又卖,开启了自己的营生。“我卖车不靠花言巧语,就靠实实在在的售后。”他指着手里的扳手说,这就是他店里的老伙计,陪他从少年走到中年,不仅让他在市井里站稳了脚跟,更让他在拆修与寒暄中,读懂了人情冷暖,攒下了熟客的信赖。
02
顺手修车:点滴善举暖人心

文章开头,徐勇军接到的正是老顾客文强的求助电话,原来是对方的电动车在半路突然“罢工”。骑了十多分钟的勇军在庐山南大道一段找到了文强,仔细检查一番,徐勇军擦了下脸上的汗水笑着说:“没关系,这是电路开关松动了,我帮你调整一下!”不一会儿,故障排除,文强连连道谢并准备支付修理费。结果他挥挥手,“小问题,不收费!”
正说着,一位环卫工大姐路过,见状上前轻声询问:“我这车胎好像有点瘪,能借个打气筒吗?”徐勇军二话不说,拿出打气筒三下五除二帮大姐的车打了气,又叮嘱了几句保养细节,才收拾工具返回店铺。此时,店里来了新顾客,徐勇军顾不上擦汗,又忙了起来。
这样的暖心事,在徐勇军的日常里早已是常态。社区居民熊桃香对此深有感触,6年前的一个暴雨夜,她下班骑电动车行至半路突然抛锚,手足无措时在邻里群求助,有人推荐了徐勇军的电话。“当时都晚上10点多了,又是大暴雨,我真没抱太大希望。”熊桃香回忆道,可电话那头的徐勇军一口答应,没过几分钟就披着雨衣出现在雨幕中。
“电机进水了,先把车推到屋檐下!”徐勇军一边说着,一边帮她把车挪到避雨处锁好,随后还把她送回小区。第二天一早,徐勇军带着工具找到路边的电动车,细致检修后彻底修好。
“小毛病从不收费,换零件才收点成本钱,还经常上门服务。”这是熊桃香对徐勇军的评价,也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心声。从深夜冒雨救援到烈日下义务帮忙,徐勇军用一次次热心付出,让修车这件事超越了生意本身,成了邻里间最质朴的温情纽带。
03
双向奔赴:微末善行写文明

“找勇军修车,准没错!” 这句口头禅,在凤西社区的街头巷尾早已传为美谈。
一份份扎根社区的好口碑,让凤西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熊伟在计划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点”时,第一个想到他,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和周边邻居也不约而同推荐了他。
“勇军,店里挂个志愿服务点牌子吧,平时帮大家免费打气、加润滑油,行不?”当她试探着向徐勇军提出想法,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这是好事,我乐意!” 就这样,当年10月,徐勇军的修车铺门口挂上了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点” 的红色标牌,成为社区里的 “暖心坐标”。
“补胎五块十块,换胎也就几十元,从不多要一分钱。” 熊伟算过一笔账,徐勇军的收费总比市场价低一截,遇到经济困难的居民,更是分文不取。“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认定了徐家修车铺的原因。”凤西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熊伟感慨道,自从徐勇军把店开到社区后,居民们都觉得 “捡到宝”。
这份质朴的热忱,不仅温暖了本社区居民,还将情谊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前几天,又有周边的菜农朋友给我送来了新鲜蔬菜,让我心里也暖暖的。”徐勇军笑着说起这段特殊的缘分,因为店铺毗邻红谷滩区出城口,周边常常有菜农往来于老城区和红谷滩区,曾经有人的电动车出了小毛病找上他,他分文未收,一来二去越来越多的菜农和他成了朋友,常常有人来卖菜的时候,顺便从他店里路过,放下刚摘下的青菜、豆角就走。“我说给钱,他们总摆手,说‘你帮我们修车也没要钱啊’。” 这份双向的惦记,让小小的修车铺里暖意常在。
车来人往的街头,修车铺的屋檐下时常洋溢着笑声:徐勇军麻利地拧着螺丝,与等候的居民唠着家常;邻居送来刚烤的馒头,或顺手帮他照看会儿店面……
从口口相传的好口碑
到挂牌认证的文明站点
再到邻里间的双向奔赴
这份流淌在市井烟火里的朴素善意
正让平凡的日常
绽放出动人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