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以“新姿态”迎接国家级产业转移盛会——前5个月新开工674个亿元项目 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
2024年,全省共调度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4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855个;今年1至5月,全省调度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37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74个……6月25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将于7月3日至5日在南昌举行。这是我省首次承办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从“新开工”项目的强劲势头,到“首次”举办国家级活动的十足信心,江西正以全新姿态迎接这场盛会。那么,江西的底气从何而来?又将如何以“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全省统筹推进产业转移,典型案例频现
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绍龙介绍,我省各地加强统筹谋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供给,推动产业转移承接项目签约落地,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
作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龙南市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双首位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了电子信息和锂电两个省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聚焦“芯屏器端”主攻方向,先后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涵盖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领域。截至2024年底,全市集聚电子信息规上企业110余家,其中营收超亿元企业30家、超10亿元企业2家,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69.34亿元,同比增长2.74%;锂电新材料产业方面,聚焦锂电池原材料生产和回收利用领域,形成“上游碳酸锂、磷酸铁锂,中游锂电铜箔、胶粘剂,下游储能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的闭环链条。截至2024年底,该集群拥有规上企业42家,其中营收超亿元企业18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实现营业收入100.5亿元。
信丰县依托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基础,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吸引200余家大湾区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构建以绿色PCB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上游电子信息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中游PCB与智能模组、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圈。截至2024年底,该县集聚电子信息规上企业152家,其中包括6家“中国500强”企业和15家行业头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8.94亿元,同比增长18.32%。目前,信丰县已成为“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发展核心区”之一。
余干县与浙江省温州市携手打造汽摩配产业集群,成功吸引温州汽摩配企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该产业从“一块地”起步,经“一张图”规划,最终升级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形成以轮毂制造为龙头,涵盖摩托车大排量发动机、数控机床、乘用车轮毂、冷却系统、自动驾驶传感系统等200余类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该集群集聚上下游企业107家,实现营收超100亿元,同比增长78.5%,带动就业6000余人。
制造业数转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新经济”增速亮眼
目前,江西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数转机制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端一体推进成效显著,供给端服务支撑持续优化。全省已建立26家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百余所数字诊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三级服务体系基本成型。截至4月底,全省引进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070家。在各类服务商的共同努力下,已为16718家企业开展入企诊断,推动11352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是国家场景化图谱化重点行业试点省、数字化供应链贯标试点省和“数字工信”部省共建试点。数据显示,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0.6,居全国第14位,较3年前提升6个位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40.3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8.4%,关键工具数控化率达64.2%。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高琨在会上表示,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含新量”不断提升。税务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制造业数字化投入达1463亿元,剔除外部因素后年均增速达4.9%。其中,智能化设备采购751.6亿元,数字化服务706.1亿元,智能化软件5.3亿元。2025年1至4月,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5.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1%和33%,增速均显著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高琨介绍,数字化转型对优质服务商的需求持续增长,为智能设备商、工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商开辟了新赛道。为促进供需对接,我省通过举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引培优质服务资源,推动企业和服务商精准匹配,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把握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多维度深化区域产业对接合作
近年来,江西在推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成效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应炯介绍,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依托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为重点,深化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积极承接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不断扩大产业开放合作能级,有力支撑了我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前,我省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省外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定在1.1万亿元以上,为打造制造业强省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这为江西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宝贵机遇。
下一步,我省将以产业为纽带,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区域的产业对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拓展产业发展增量空间,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高质量产业支撑。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的优势,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度嵌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能源、装备制造、航空等产业链供应链,探索产业跨区域配套模式,提升区域产业协同配套能级和水平。
开展链式招商。围绕增强产业韧性、提升链群能级,联合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式招商,依托链主企业开展上下游招商,引进一批补链强链延链型项目。办好产业合作重要活动,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招引重大项目,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
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全省产业集群布局定位,优化培育体系,推动各地打造更具辨识度的产业集群。以“六个一”模式(一个集群促进组织、一个产业联盟、一批优质企业、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支产业基金、一所现代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升级工程,体系化、专业化、市场化推进我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文/邹佳贝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阳